正文 第一章(1 / 3)

我講個故事,一個名叫楊一帆的5歲女孩,她被送到我這裏來的時候就像睡著了似的,無論老師講得多麼有趣她都沒有反應,畫畫更不能提。

楊一帆被爺爺奶奶帶成了“問題孩子”,老人一天到晚把她抱在懷裏,不讓亂跑,怕摔著,也不與孩子交流。這樣,她就很少得到必要的刺激,大腦被閑置了,荒蕪了。

當我把這個發現告訴孩子的媽媽時,她非常生氣,以為我說她的孩子是智障。在我講清智障與不會思維的區別之後她才舒了口氣,但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趕緊把孩子接回家裏。由於不懂教育,不能很好地理解“兒童教育其實就是幫助兒童成長”這樣的道理,隻知道畫畫可以開發孩子的智能,就找來簡筆畫逼著她拚命地畫。一隻小鳥要畫五遍,直到完全背下來。這樣反而使情況更糟,因為孩子一來到班裏,隻要媽媽不在,她就什麼都不畫了。

在班裏,我想了好多辦法,比如活躍她的周圍氣氛,不停地在她周圍那些孩子身上使勁;與他們一起說笑,給他們改畫,使其盡可能多地受到影響。

有一次,一個孩子說,老師,樹怎麼畫呀?那個孩子正好坐在楊一帆旁邊,我走過去,說:樹嘛,太好畫了!你瞧,拿上筆,這樣,嗚、嗚、嗚,亂繞,三繞兩繞,不就長出一棵樹來了?

楊一帆一咧嘴,有了反應。

我得趁熱打鐵,到了評畫的時候——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評畫的方法,為了楊一帆,那天我專門安排了點擊的方式,就是將畫貼在黑板上麵,讓孩子依次來到黑板跟前,認為哪幅畫畫得最好就用小棍朝畫點擊一下。如果哪幅畫被點擊的次數最多,作者就算優勝者。全班的孩子一起高舉起大拇指齊聲大喊:“耶——”

孩子們紛紛上來,有的上來兩三次了,但是楊一帆仍然坐著不動。我說楊一帆,你願不願上來點擊一下?她聽了很緊張,呆呆地望著我。我說楊一帆,該你了,小棒子給你。我的話剛說完,就見她抬了抬屁股,我想著她八成不會起來,沒想到她竟然站起來了!盡管磨磨蹭蹭地,惶恐不安地,但還是走了上來,接過小棒,轉身在一幅畫上麵點了一下。我笑著對全班說:楊一帆真勇敢,大家為她鼓掌!全班“嘩”地拍起巴掌來,這一下,楊一帆像是突然醒來了,活了,下去了還要上來,連續上來了5次,而且點擊同一幅畫。

她不是為了點擊畫上來的,她是在體驗舉手、點擊以及從沒有過的在大眾麵前表現的那種感覺,這一點連她自己也不明白。

有一天我們上故事課,就是先講故事、講完了再畫成連環畫,課名叫《三顆紐扣》。“三顆紐扣”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他是一個木匠,獨身一人,有一天為自己造了一所帶軲轆的房子,每天拉著房子掙錢糊口。

有天晚上“三顆紐扣”正在睡覺,下起了大雨,突然聽到有人敲門,他問誰啊?外麵人說雨太大了,請讓我進屋裏避避雨吧!“三顆紐扣”說:實在對不起,我屋子太小了,隻能容下我一個人。外麵人說能容下一個就能容下兩個,讓我進來吧。“三顆紐扣”聽了非常同情,盡管屋子實在沒法擠下兩個人,還是把門打開,那人就進去了。

剛一會兒,又有人敲門,說讓我進去吧,“三顆紐扣”說這個屋子隻能容下一個人,現在已經兩個了。那人說,能容下兩個就能容下三個,讓我進去吧。就這樣,還有一個領著兩個孩子的媽媽、牽著一匹馬的國王以及大臣、侍衛全進來了。

一聲鳥鳴,天光泛白。國王被“三顆紐扣”的行為感動了,心中的愛也被喚醒。他說:為什麼這間小屋能夠裝下這麼多人還不顯得擁擠呢?原因來自於主人的愛心。因為他的愛心沒有邊際,所以小屋的容量也就沒有邊際。

他請屋裏所有的人來到王宮,用豐美的食物款待他們,還賞了好多好多的錢財,給無家可歸者建了房子,為沒有工作的分配了工作。

我們用凳子也在教室中間搭了一間小屋,讓一個孩子扮演“三顆紐扣”,讓其他孩子扮演乞丐呀、國王呀。孩子們簡直樂瘋了,一個個迫不急待地往裏鑽,直到把屋子撐破。

表演完了,我讓孩子們把這個故事用連環畫的形式畫出來。剛說完,楊一帆一下聽明白了!忽地跑回自己的座位,拿起紙分成格,開始畫了:第一幅,畫了一間小屋,屋子跟前有一個很小的螞蟻人——這麼大點的孩子正是“螞蟻人”時期,畫的人全像螞蟻,兩個小圓圈上麵長著兩根小觸角,小得幾乎看不見,隻有常常接觸兒童畫的人才能注意到。第二幅,還是那座小屋,但是小螞蟻人不見了。第三幅,還是那座屋子,小螞蟻人又在房子外麵。第四幅,房子外麵開了一朵好大好大的花。我看了,幸福得不得了……

她畫的什麼意思?第一幅,“三顆紐扣”在造房子;第二幅,下雨了,“三顆紐扣”進了自己的房子;第三幅,別人來敲門;第四幅,雨過天晴,花也開了。

這就是說,孩子畫畫的興趣不但被激發起來了,不僅思維打開了,更重要的,是她,作為人的那顆“心”被激活了,美好的、詩意的品質就像清泉一樣,從她的心裏流淌出來了……

楊一帆爸爸來接孩子,一看畫,臉拉下來了,說:李老師,我的孩子來這裏是為了學習新東西的,可是一個多月了,也沒見你教她什麼。在家裏,她畫了半年的房子和花,在這裏,畫的還是房子和花!

我聽了非常傷心,我說我看過你孩子以前畫的畫,她那些房子和花與現在畫的房子和花一樣嗎?以前她畫的隻是一些程式化的符號,既沒有感知,也沒有思考,更沒有創造。今天的房子和花已經完全不是那樣了,而是成為表達一個情節與思維過程的手段了,孩子的心靈被激活了,難道你看不出來?

他依舊虎著臉,不再往下聽,拉起孩子就走。

本來我想,這孩子再也不會來學畫了,沒想到第二個星期她又來了,是她的媽媽領她來的。我對她媽媽說:你這孩子我不能再收,你還是重新找個美術班吧。

到下個周末上課時,我們專管谘詢的老師進來喊我,說李老師,楊一帆的媽媽有話要對你說。我問什麼事。因為正在上課,沒有太大的事我不能隨便離開。谘詢老師說:孩子的媽媽說,上次談話之後,她怎麼也想不通,她說我們既然是搞素質教育的,就不能因為家長的過錯而把孩子往外推。我跟她談話的第二天她沒上班,請了假,專門在家給我整整寫了一天信。我一聽,覺得事關重大,趕緊安排其他老師上課,我去見那位媽媽。

我讓她坐在我的對麵,拿出一張紙,邊畫邊說。我用了很長時間,給她講通過觀察、感受加上創造畫的花和房子與沒有這些的花和房子之間的區別。

之後我說:為什麼我不打算收你的孩子學畫?就是因為作為家長,你們隻認識到藝術中非常低檔的那個層麵,而且,你們從不想做出任何改變。

如果你們要求我們用“教”的方式而不是“培養”的方式,隻要求學技術而不是關注她內在心智的成長的話,這樣的班到處都是,你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到我這裏來呢?你既然把孩子送到這裏,而你們的觀念又不能改變,我這裏一套,你那裏另一套,這樣孩子就會無所適從,會被嚴重扭曲的。你的孩子在我這裏得到極大的賞識,因為她不是簡單地、符號式地去畫房子和花,而是創造性地運用了房子和花,得到了我的誇獎,我高興得忍也忍不住,抱著她親了兩下。可她的爸爸當著孩子的麵指責她沒有在我這裏學到東西。孩子聽了怎麼想?她完全被搞糊塗了,從山尖跌到了低穀,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我在這裏培養她畫自己認知的東西,你呢,趕緊找來一個公式讓她很快能畫出一個程式化的小鳥。你把我給孩子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挖掘自己內覺的興趣全給破壞了,還把你的孩子給扭曲了。要是再這樣下去,畫畫學不成還在其次,嚴重的還會給孩子造成人格上的分裂,不能將自己完善,不能形成統一。

你想要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隻能積累知識的一個工具,還是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