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缺一樣東西!”張教授斬釘截鐵。
“什麼?”包括陳友康在內我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詢問。
“我也不知道!我們要從‘四門金塔’這東西開始想。”
“我們不說仿製的,還是真的,‘四門金塔’是陝西法門寺地宮的寶貝,有什麼背景呢?”許飛沒有被牽扯到‘四門金塔’的任務中,而基本上公司的安全問題同期爆發,所以他並不知道這個東西的背景資料。
“這個我清楚,我從騰衝離開的時候,李小申給我講過。”張小風得意地站出來,“唐代‘四門金塔’高7.1厘米,墊邊長5.4厘米,簷邊長4.8厘米,重184克,座邊長4.8厘米。鑄造成形。由塔身、塔座和墊片組成。塔頂作火焰寶珠,以仰蓮為座。攢尖式屋頂,單簷,四角略翹。塔身正方,四壁辟龕門,門周以魚子紋為地,飾相背如意雲紋,闌額及簷下均鏨聯珠菱形紋和網紋。門前刻畫象征性石級。座麵飾海棠石榴紋,座側以蓮瓣紋作點綴。塔中焊有高2.8厘米,徑0.7厘米的根柱,其上套置佛指舍利一枚。此塔專為供養佛指舍利而作。造型宏偉莊重,金光熠熠,洋溢著濃鬱的佛教藝術特色。”
張小風滔滔不絕,滿臉洋溢著這驚人的記憶力帶來的得意。看到我的眼神,吐了一下舌頭,停止了炫耀,轉入正題。
“位於扶風縣城北十公裏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發跡於北魏,起興於隋,鼎盛於唐,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四門金塔’是法門寺地宮最重要的法寶,因為它的裏麵裝著佛骨舍利。這個佛骨舍利也有說道,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四門金塔是怎麼發現的呢?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寶塔。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的時候,“從地湧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在沉寂了1113年之後,2499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據說,在唐代200多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後、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據史載‘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可幹戈平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鹹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寺院大小乘並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聖地。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迎請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達到高潮。所謂迎請佛骨,就是每隔30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宮中的佛骨迎入長安城皇宮瞻仰。最盛大的莫過於唐懿宗鹹通十四年,此次迎請佛骨事先準備了兩年,當時從京城長安到法門寺200多裏間,車馬晝夜不絕,沿途都有飲食供應,叫作‘無礙檀施’;迎請佛骨的儀仗車馬由甲胄鮮明,刀杖齊全的皇家禦林軍導引,文武大臣護衛,名僧和尚擁奉,旌旗蔽日,鼓樂鼎沸,沿途站滿虔誠膜拜的善男信女。長安城內各街用綢緞結紮各種彩樓。懿宗皇帝也親禦巡福門城樓迎拜頂禮,百官士眾則沿街禮拜迎候。佛骨先迎請到皇宮內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輪流供養。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爭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攜幼前來瞻仰,甚至有斷臂截指以示虔誠。”
“因為他缺一樣東西!”張教授斬釘截鐵。
“什麼?”包括陳友康在內我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詢問。
“我也不知道!我們要從‘四門金塔’這東西開始想。”
“我們不說仿製的,還是真的,‘四門金塔’是陝西法門寺地宮的寶貝,有什麼背景呢?”許飛沒有被牽扯到‘四門金塔’的任務中,而基本上公司的安全問題同期爆發,所以他並不知道這個東西的背景資料。
“這個我清楚,我從騰衝離開的時候,李小申給我講過。”張小風得意地站出來,“唐代‘四門金塔’高7.1厘米,墊邊長5.4厘米,簷邊長4.8厘米,重184克,座邊長4.8厘米。鑄造成形。由塔身、塔座和墊片組成。塔頂作火焰寶珠,以仰蓮為座。攢尖式屋頂,單簷,四角略翹。塔身正方,四壁辟龕門,門周以魚子紋為地,飾相背如意雲紋,闌額及簷下均鏨聯珠菱形紋和網紋。門前刻畫象征性石級。座麵飾海棠石榴紋,座側以蓮瓣紋作點綴。塔中焊有高2.8厘米,徑0.7厘米的根柱,其上套置佛指舍利一枚。此塔專為供養佛指舍利而作。造型宏偉莊重,金光熠熠,洋溢著濃鬱的佛教藝術特色。”
張小風滔滔不絕,滿臉洋溢著這驚人的記憶力帶來的得意。看到我的眼神,吐了一下舌頭,停止了炫耀,轉入正題。
“位於扶風縣城北十公裏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發跡於北魏,起興於隋,鼎盛於唐,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四門金塔’是法門寺地宮最重要的法寶,因為它的裏麵裝著佛骨舍利。這個佛骨舍利也有說道,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四門金塔是怎麼發現的呢?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寶塔。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的時候,“從地湧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在沉寂了1113年之後,2499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據說,在唐代200多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後、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據史載‘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可幹戈平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鹹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寺院大小乘並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聖地。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迎請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達到高潮。所謂迎請佛骨,就是每隔30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宮中的佛骨迎入長安城皇宮瞻仰。最盛大的莫過於唐懿宗鹹通十四年,此次迎請佛骨事先準備了兩年,當時從京城長安到法門寺200多裏間,車馬晝夜不絕,沿途都有飲食供應,叫作‘無礙檀施’;迎請佛骨的儀仗車馬由甲胄鮮明,刀杖齊全的皇家禦林軍導引,文武大臣護衛,名僧和尚擁奉,旌旗蔽日,鼓樂鼎沸,沿途站滿虔誠膜拜的善男信女。長安城內各街用綢緞結紮各種彩樓。懿宗皇帝也親禦巡福門城樓迎拜頂禮,百官士眾則沿街禮拜迎候。佛骨先迎請到皇宮內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輪流供養。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爭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攜幼前來瞻仰,甚至有斷臂截指以示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