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參政院代行立法院原谘,內稱:本月十九日開會討論,僉以全國國民前後請願,係請速定君主立憲,國民代表大會投票,應即以君主立憲為標題,票麵應印刷君主立憲四字,投票者如讚成君主立憲,即寫“讚成”二字,如反對君主立憲,即寫“反對”二字。至票紙格式,應由辦理國民會議事務局擬定,轉知各監督辦理。當經本院依法議決,相應谘請大總統查照施行等因,奉交到局。除谘行外,合亟遵照電行各監督查照,先期敬謹將君主立憲四字,標題印刷於投票紙,鈐蓋監督印信,並於決定國體投票日期,示國民代表一體遵行。

前電計達,茲由同人公擬投票後,應辦事件如下:(一)投票決定國體後,須用國民代表大會名義,報告票數於元首及參政院;(二)國民代表大會推戴電中,須有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字樣:(三)委任參政院為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電,須用各省國民大會名義。此三項均當預擬電聞。投票畢,交各代表閱過簽名,即日電達。至商軍政各界推戴電,簽名者愈多愈妙。投票後,三日內必須電告中央。將來宣詔登極時,國民代表大會,及商軍政各界慶祝書,亦請預擬備用,特此電聞。

各省將軍巡按使,疊接各電,有幾個敬謹從命,有幾個未以為是,但也不敢抗議,樂得扯著順風旗,備辦起來。誰知國內尚未起風潮,國外已突來警耗,日、英、俄三國公使,先後到外交部,幹涉政體,接連是法、意兩國,亦加入警告,又惹起一場外交問題來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相傳五九條約,老袁違背民意,私允日本種種要索。應四十四回。他的意思,無非想日本幫忙,為實行帝製的護身符。所以帝製發現,日使日置益氏,動身歸國,中外人士,多疑老袁授意日使,要他返商政府,表示讚同。但外交總長陸征祥,及次長曹汝霖,並未受過袁氏囑托,與日使暗通關節,此次聞著謠言,曾在公會席間,當眾宣言道:“中日交涉方了,又倡出帝製問題,恐外人未必承認,這個難題目,我等卻不能再做呢。”這一席話,分明是自釋嫌疑,偏被袁氏聞知,即取出勳二三位的名目,分賞陸、曹,不值銅錢的勳位,樂得濫給。並宣召兩人入內,密與語道:“外交一麵,我已辦妥,你等可不必管了。”

陸、曹二人,唯唯而出,總道是安排妥當,不勞費心,哪知十月二十八日午後一點鍾,駐京日本代理公使,暨英、俄兩公使,同至外交部,訪會外交總長。陸征祥當然接見,彼此坐定,即由日本代理公使開口道:“貴國近日,籌辦帝製,真是忙碌得很,但裏麵反對的人,也很不少,倘或帝製實行,恐要發生事變。現在歐戰未了,各國都靜待和平,萬一貴國有變亂情形,不但是貴國不幸,就是敝國亦很加憂慮。本代使接奉敝政府文件,勸告貴國,請貴政府注意。”言畢,即從袖中取出警告文來,當由陸總長接著,交與翻譯員譯作華文。英公使徐徐說道:“日本代表的通告,本公使亦具同情。”俄公使也接入道:“日代表及英公使的說話,本公使也非常同意。”陳總長正要答話,翻譯員已譯完日文,交給過來,但見紙上寫著:

按參政院代行立法院原谘,內稱:本月十九日開會討論,僉以全國國民前後請願,係請速定君主立憲,國民代表大會投票,應即以君主立憲為標題,票麵應印刷君主立憲四字,投票者如讚成君主立憲,即寫“讚成”二字,如反對君主立憲,即寫“反對”二字。至票紙格式,應由辦理國民會議事務局擬定,轉知各監督辦理。當經本院依法議決,相應谘請大總統查照施行等因,奉交到局。除谘行外,合亟遵照電行各監督查照,先期敬謹將君主立憲四字,標題印刷於投票紙,鈐蓋監督印信,並於決定國體投票日期,示國民代表一體遵行。

前電計達,茲由同人公擬投票後,應辦事件如下:(一)投票決定國體後,須用國民代表大會名義,報告票數於元首及參政院;(二)國民代表大會推戴電中,須有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字樣:(三)委任參政院為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電,須用各省國民大會名義。此三項均當預擬電聞。投票畢,交各代表閱過簽名,即日電達。至商軍政各界推戴電,簽名者愈多愈妙。投票後,三日內必須電告中央。將來宣詔登極時,國民代表大會,及商軍政各界慶祝書,亦請預擬備用,特此電聞。

各省將軍巡按使,疊接各電,有幾個敬謹從命,有幾個未以為是,但也不敢抗議,樂得扯著順風旗,備辦起來。誰知國內尚未起風潮,國外已突來警耗,日、英、俄三國公使,先後到外交部,幹涉政體,接連是法、意兩國,亦加入警告,又惹起一場外交問題來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相傳五九條約,老袁違背民意,私允日本種種要索。應四十四回。他的意思,無非想日本幫忙,為實行帝製的護身符。所以帝製發現,日使日置益氏,動身歸國,中外人士,多疑老袁授意日使,要他返商政府,表示讚同。但外交總長陸征祥,及次長曹汝霖,並未受過袁氏囑托,與日使暗通關節,此次聞著謠言,曾在公會席間,當眾宣言道:“中日交涉方了,又倡出帝製問題,恐外人未必承認,這個難題目,我等卻不能再做呢。”這一席話,分明是自釋嫌疑,偏被袁氏聞知,即取出勳二三位的名目,分賞陸、曹,不值銅錢的勳位,樂得濫給。並宣召兩人入內,密與語道:“外交一麵,我已辦妥,你等可不必管了。”

陸、曹二人,唯唯而出,總道是安排妥當,不勞費心,哪知十月二十八日午後一點鍾,駐京日本代理公使,暨英、俄兩公使,同至外交部,訪會外交總長。陸征祥當然接見,彼此坐定,即由日本代理公使開口道:“貴國近日,籌辦帝製,真是忙碌得很,但裏麵反對的人,也很不少,倘或帝製實行,恐要發生事變。現在歐戰未了,各國都靜待和平,萬一貴國有變亂情形,不但是貴國不幸,就是敝國亦很加憂慮。本代使接奉敝政府文件,勸告貴國,請貴政府注意。”言畢,即從袖中取出警告文來,當由陸總長接著,交與翻譯員譯作華文。英公使徐徐說道:“日本代表的通告,本公使亦具同情。”俄公使也接入道:“日代表及英公使的說話,本公使也非常同意。”陳總長正要答話,翻譯員已譯完日文,交給過來,但見紙上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