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七師及暫編一旅炮兵各一營,突在武穴騷動,當由馮玉祥率兵彈壓,始得平定,即令變兵繳械遣散。旅長張敬湯,係張敬堯兄弟,前曾在湘敗逃,經中央明令通緝,至武穴兵變,敬湯適暗中煽動,因所謀未遂,匿居漢中,被湖北督軍王占元察悉,派兵將敬湯拘住,訊明罪狀,電呈中央,奉令準處死刑,當即就地槍斃。還有張敬堯舊部第二混成旅旅長劉振玉等,曾在寧鄉、安化、新化等縣,縱兵焚掠,被各處災民告發,由湖南總司令部,遣兵拘獲,審訊屬實,亦即處死。敘此兩事,證明張敬堯之不職。此外如保定、通縣、兗州等境,偶有兵變,多是安福部餘波,經地方長官剿撫,幸皆蕩平。惟張勳已得脫然無罪,移住天津,因從前段氏檄文,有曹錕私勾張勳出京、重謀複辟一語,便在津門通電聲辯。他由張雨帥保護,又想在軍閥界中占據一席,所以有此辯論。其實是年力已衰,大福不再,還要幹甚麼富貴呢?複辟原屬非宜,但不忘故主,情猶可原,此次辯論,多增其醜,真是何苦?

且說外蒙古取消自治,已將一年,自徐樹錚到了庫倫,削奪前都護陳毅職權,見一百十回。陳毅也不願辦事,索性離庫南歸。及樹錚還京主戰,事敗奔匿,不遑顧及外蒙,政府以陳毅駐庫有年,素稱熟手,仍令暫署西北籌邊使,克日赴庫。陳毅尚未到任,那外蒙古又潛謀獨立,竟於九月十三日夜間,大放槍炮,自相慶賀。幸駐庫司令褚其祥,派隊彈壓,拘住首犯二人,驅散餘眾,一麵電達巡閱使曹錕,詳報情形。曹錕便轉告中央,請撥餉濟助,並促陳毅蒞任,政府自然照辦。惟聞得外蒙為變,仍由俄人暗地唆使,俄新政府雖已戰勝舊黨,國亂未平,列強均未承認,並因俄兵四出拓地,擾波蘭,窺印度,尤為列強所仇視,所以列強勸告中國,與俄絕交,中國政府恃有列強為助,樂得照允,遂由外交部出麵,呈請徐總統。徐總統因即下令道:

據外交部呈稱:“比年以來,俄國戰團林立,黨派紛爭,統一民意政府迄未組成。中、俄兩國正式邦交,暫難恢複。該國原有駐華使領等官,久已失其代表國家之資格,實無由繼續履行其負責之任務,曾將此意,麵告駐京俄使,並請即日明令宣布,將現在之駐華俄國公使領事等,停止待遇”等語。查原呈所稱各節,自屬實在情形,惟念中、俄兩國,壤地密邇,睦誼素敦,現雖將該使領等停止待遇,而我國對俄國人民固友好如初,凡僑居我國安分俄民,及其生命財產,自應照舊切實保護。對於該國內部政爭,仍守中立,並視協商國之趨向為準。至關於俄國租界暨中東鐵路用地,以及各地方僑居之俄國人民一切事宜,應由主管各部,暨各省區長官,妥籌辦理。此令。

湖南第七師及暫編一旅炮兵各一營,突在武穴騷動,當由馮玉祥率兵彈壓,始得平定,即令變兵繳械遣散。旅長張敬湯,係張敬堯兄弟,前曾在湘敗逃,經中央明令通緝,至武穴兵變,敬湯適暗中煽動,因所謀未遂,匿居漢中,被湖北督軍王占元察悉,派兵將敬湯拘住,訊明罪狀,電呈中央,奉令準處死刑,當即就地槍斃。還有張敬堯舊部第二混成旅旅長劉振玉等,曾在寧鄉、安化、新化等縣,縱兵焚掠,被各處災民告發,由湖南總司令部,遣兵拘獲,審訊屬實,亦即處死。敘此兩事,證明張敬堯之不職。此外如保定、通縣、兗州等境,偶有兵變,多是安福部餘波,經地方長官剿撫,幸皆蕩平。惟張勳已得脫然無罪,移住天津,因從前段氏檄文,有曹錕私勾張勳出京、重謀複辟一語,便在津門通電聲辯。他由張雨帥保護,又想在軍閥界中占據一席,所以有此辯論。其實是年力已衰,大福不再,還要幹甚麼富貴呢?複辟原屬非宜,但不忘故主,情猶可原,此次辯論,多增其醜,真是何苦?

且說外蒙古取消自治,已將一年,自徐樹錚到了庫倫,削奪前都護陳毅職權,見一百十回。陳毅也不願辦事,索性離庫南歸。及樹錚還京主戰,事敗奔匿,不遑顧及外蒙,政府以陳毅駐庫有年,素稱熟手,仍令暫署西北籌邊使,克日赴庫。陳毅尚未到任,那外蒙古又潛謀獨立,竟於九月十三日夜間,大放槍炮,自相慶賀。幸駐庫司令褚其祥,派隊彈壓,拘住首犯二人,驅散餘眾,一麵電達巡閱使曹錕,詳報情形。曹錕便轉告中央,請撥餉濟助,並促陳毅蒞任,政府自然照辦。惟聞得外蒙為變,仍由俄人暗地唆使,俄新政府雖已戰勝舊黨,國亂未平,列強均未承認,並因俄兵四出拓地,擾波蘭,窺印度,尤為列強所仇視,所以列強勸告中國,與俄絕交,中國政府恃有列強為助,樂得照允,遂由外交部出麵,呈請徐總統。徐總統因即下令道:

據外交部呈稱:“比年以來,俄國戰團林立,黨派紛爭,統一民意政府迄未組成。中、俄兩國正式邦交,暫難恢複。該國原有駐華使領等官,久已失其代表國家之資格,實無由繼續履行其負責之任務,曾將此意,麵告駐京俄使,並請即日明令宣布,將現在之駐華俄國公使領事等,停止待遇”等語。查原呈所稱各節,自屬實在情形,惟念中、俄兩國,壤地密邇,睦誼素敦,現雖將該使領等停止待遇,而我國對俄國人民固友好如初,凡僑居我國安分俄民,及其生命財產,自應照舊切實保護。對於該國內部政爭,仍守中立,並視協商國之趨向為準。至關於俄國租界暨中東鐵路用地,以及各地方僑居之俄國人民一切事宜,應由主管各部,暨各省區長官,妥籌辦理。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