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於此,特地將他日子細算一番,調侃不少。陳部洪兆麟的軍隊,原屬湘軍,並非陳氏嫡係,這時見陳氏失敗,便在汕頭宣告獨立,歡迎孫中山、許崇智回粵。陳氏叛變,洪兆麟最為賣力,此時叛背陳氏,亦最起勁,此輩心目中,固未嚐知有信義也。孫中山此時尚在上海,許崇智則在福州,他從韶關戰敗後,便和黃大偉、李福林等退入福建,因福建督軍李厚基禍國害民,致電聲討,恰好這時徐樹錚到閩,暗地運動李厚基部的旅長王永泉和許崇智聯絡,反對李厚基,並通告設立建國軍製置府,限李厚基於二十四小時內退出福州。李厚基見了這個電報,勃然大怒,即刻率領親信部隊,到水口來和王永泉決戰。雙方支持了幾天,未見勝負。許崇智探得福州空虛,便派黃大偉和李福林,連夜前往襲取,福州既無守備,自難抵禦,因此黃、李兩人,不費吹灰之力,便得了福州。李厚基聽說福州已陷,無心作戰,王永泉乘勢進攻,李軍抵抗不住,立刻潰散。李厚基急忙逃入日本籍的台灣銀行,第二天又逃入中國軍艦。海軍中人,對李厚基原無好感,當時便把他監視起來了。他還有留下的親信軍隊史廷颺部,想複奪福州,再去聲討王永泉,不想也敵不過黃、李部隊,隻一仗,便大敗而退,也被海軍陸戰隊截留遣散。
許崇智與徐樹錚、王永泉,進了福州,便商量建設計劃,徐樹錚毫不客氣,何必客氣。決定依照自己所著的《建國真詮》,設官分職,以製置府名義,任王永泉為福建總撫,統轄軍民兩政。這些消息傳入陳炯明和北京政府當局的耳朵裏,盡皆耽心。此時陳炯明虎踞廣州,正是全盛時代,立刻便派洪兆麟為援閩總司令,尹驥為總指揮,率部討伐許崇智。洪兆麟雖則接受此項命令,但到了汕頭,便不肯前進,所以此路軍隊和許崇智並未接觸。北京政府所患的,卻不在許而在徐,所以也派江西的常德盛師為援閩總司令,入閩討伐徐樹錚。常德盛進兵以後,又派李厚基為福建討逆總司令,薩鎮冰為副司令,高全忠為閩軍總指揮。薩鎮冰原屬海軍中人物,得北京政府的好處,便竭力為李厚基想法,因此李厚基得脫離海軍監視,赴南京求援。
許崇智等在福州得了這個消息,便開會討論。李福林道:“孫總統昨天電任我們為東路討賊軍一、二、三路司令,並說前福建第二師長臧致平已經回到廈門,一定有所活動,南路可以無憂。常德盛未必肯死戰,我們隻派隊堵截,也不必十分擔憂。至於高全忠並無大不了實力,也不足慮。我們現在要留意的隻有海軍一方麵罷了。”許崇智等都稱是,便決定防守西北路,一麵向海軍疏通,教他們不要幫助北京政府,至少的限度,要守中立。一麵又通電就東路討賊軍司令職。
許崇智部許濟,奉了許崇智的命令,在杉關防守,常德盛的軍隊到了杉關,許濟不戰而退。常德盛兵占了杉關,又向光澤進展。許濟接住,稍許抵抗了一會,便退守邵武,常德盛覺得非常奇怪,反而不敢輕進,竟在光澤逗留住,改攻勢為守勢了。許濟得了這消息,立刻電報許崇智,許崇智大笑,和黃大偉又商量了一條密計,隻過了兩日,黃大偉便領著原部投西北路上去了。
一日,忽然徐樹錚來訪,二人談了一會軍情,忽然說起製置府的事情。許崇智道:“製置府的存廢,現在並無問題,隻有總撫,閩人卻非常反對。還是設法改變的好。”徐樹錚默然,半晌方道:“我改任王永泉為總司令,林森為省長,軍民分治如何?”許崇智道:“這也是救急之法,不妨如此決定。”次日,徐樹錚果然下令,裁撤總撫,改任王永泉為福建總司令,林森為省長。王永泉初時還不知是怎樣一回事,後來聽說是許崇智的意思,十分不悅,王永泉之反對許崇智,蓋種因於此。對徐樹錚的態度,也漸不如前。徐樹錚見機,於十一月二日離開福州去了。許崇智和王永泉,卻仍似往日一般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