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政黨,言之可羞。朝秦暮楚,宗旨靡定,權利是獵,臣妾可為。凡此派流,不足齒數。而吾黨本其三民主義而奮鬥者曆有年所,中間雖迭更稱號,然宗旨主義,未嚐或離。顧其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則以組織未備,訓練未周之故。夫意誌不明,運用不靈,雖有大軍,無以取勝。吾黨有見於此,本其自知之明,自決之勇,發為改組之宣言,以示其必要。先由總理委任九人,組織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以始其事,行將召集海內外全黨代表會議,以資討論。關於黨綱章程之草定,務求主義詳明,政策切實,而符民眾所渴望,而於組織訓練之點,則務使上下逮通,有指臂之用。分子淘汰,去惡留良,吾黨奮鬥之成功,將係乎此,願與同誌共勉之!

到了一月十九日那天,光開了一次預備會,第二天才開正式的代表大會。會期共是十天,到一月三十日閉會。在開會的那一天,各省代表,紛紛出席,議決修改黨章,決定政綱,並發表了一篇宣言。那宣言非常之長,共分為中國之現狀,國民黨之主義,國民黨之政綱三大段。現在把中國之現狀一段擇要摘錄,政綱則全部都錄在下麵。至國民黨之主義,則大家都知道是三民主義了。在這黨治之下,大概已經沒有不知道的人,在下也不容多費筆墨,來做抄書胥咧。那最前麵中國之現狀一段的大略道:

中國之革命,發軔於甲午以後,盛於庚子,而成於辛亥,卒顛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發生也,自滿洲入據中國以來,民族間不平之氣,抑鬱已久。海禁既開,列強之帝國主義,如怒潮驟至,武力的掠奪,與經濟的壓迫,使中國喪失獨立,陷於半殖民地之地位。滿洲政府既無力以禦外侮,而鉗製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厲,適足以側媚列強。吾黨之士,追隨本黨總理孫先生之後,知非顛覆滿洲,無由改造中國,乃奮然而起,為國民前驅,激進不已,以至於辛亥,然後顛覆滿洲之舉,始告厥成。故知革命之目的,非僅僅在於顛覆滿洲而已,乃在於滿洲顛覆以後,得從事於改造中國。依當時之趨向,民族方麵,由一民族之專橫宰製,過渡於諸民族之平等結合;政治方麵,由專製製度過渡於民權製度;經濟方麵,由手工業的生產,過渡於資本製度的生產。循是以進,必能使半殖民地的中國,變而為獨立的中國,以屹然於世界。

然而當時之實際,乃適不如所期。革命雖號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實際表現者,僅僅為民族解放主義。曾幾何時,已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製階級謀妥協。此種妥協,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和,遂為革命第一次失敗之根源。夫當時代表反革命的專製階級者,實為袁世凱,其所挾持之勢力,初非甚強,而革命黨人乃不能勝之者,則為當時欲竭力避免國內戰爭之延長;且尚未能獲一有組織,有紀律,能了解本身之職任與目的之政黨故也。使當時而有此政黨,則必能抵製袁世凱之陰謀,以取得勝利,而必不致為其所乘。夫袁世凱者,北洋軍閥之首領,時與列強相勾結,一切反革命的專製階級,如武人官僚輩,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黨人,乃以政權讓渡於彼,其致失敗,又何待言!

國中政黨,言之可羞。朝秦暮楚,宗旨靡定,權利是獵,臣妾可為。凡此派流,不足齒數。而吾黨本其三民主義而奮鬥者曆有年所,中間雖迭更稱號,然宗旨主義,未嚐或離。顧其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則以組織未備,訓練未周之故。夫意誌不明,運用不靈,雖有大軍,無以取勝。吾黨有見於此,本其自知之明,自決之勇,發為改組之宣言,以示其必要。先由總理委任九人,組織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以始其事,行將召集海內外全黨代表會議,以資討論。關於黨綱章程之草定,務求主義詳明,政策切實,而符民眾所渴望,而於組織訓練之點,則務使上下逮通,有指臂之用。分子淘汰,去惡留良,吾黨奮鬥之成功,將係乎此,願與同誌共勉之!

到了一月十九日那天,光開了一次預備會,第二天才開正式的代表大會。會期共是十天,到一月三十日閉會。在開會的那一天,各省代表,紛紛出席,議決修改黨章,決定政綱,並發表了一篇宣言。那宣言非常之長,共分為中國之現狀,國民黨之主義,國民黨之政綱三大段。現在把中國之現狀一段擇要摘錄,政綱則全部都錄在下麵。至國民黨之主義,則大家都知道是三民主義了。在這黨治之下,大概已經沒有不知道的人,在下也不容多費筆墨,來做抄書胥咧。那最前麵中國之現狀一段的大略道:

中國之革命,發軔於甲午以後,盛於庚子,而成於辛亥,卒顛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發生也,自滿洲入據中國以來,民族間不平之氣,抑鬱已久。海禁既開,列強之帝國主義,如怒潮驟至,武力的掠奪,與經濟的壓迫,使中國喪失獨立,陷於半殖民地之地位。滿洲政府既無力以禦外侮,而鉗製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厲,適足以側媚列強。吾黨之士,追隨本黨總理孫先生之後,知非顛覆滿洲,無由改造中國,乃奮然而起,為國民前驅,激進不已,以至於辛亥,然後顛覆滿洲之舉,始告厥成。故知革命之目的,非僅僅在於顛覆滿洲而已,乃在於滿洲顛覆以後,得從事於改造中國。依當時之趨向,民族方麵,由一民族之專橫宰製,過渡於諸民族之平等結合;政治方麵,由專製製度過渡於民權製度;經濟方麵,由手工業的生產,過渡於資本製度的生產。循是以進,必能使半殖民地的中國,變而為獨立的中國,以屹然於世界。

然而當時之實際,乃適不如所期。革命雖號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實際表現者,僅僅為民族解放主義。曾幾何時,已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製階級謀妥協。此種妥協,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和,遂為革命第一次失敗之根源。夫當時代表反革命的專製階級者,實為袁世凱,其所挾持之勢力,初非甚強,而革命黨人乃不能勝之者,則為當時欲竭力避免國內戰爭之延長;且尚未能獲一有組織,有紀律,能了解本身之職任與目的之政黨故也。使當時而有此政黨,則必能抵製袁世凱之陰謀,以取得勝利,而必不致為其所乘。夫袁世凱者,北洋軍閥之首領,時與列強相勾結,一切反革命的專製階級,如武人官僚輩,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黨人,乃以政權讓渡於彼,其致失敗,又何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