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久之,竟闖出一場滔天大禍,幾乎把二十二行省,四百兆生靈,盡行斷送!幸虧外人相率而來,互相鉗製,囫圇一個大中原,無從分起,隻好我覷你,你覷我,彼此瞠目一番,舌撟而不敢下,遷延多日,沒人發難,樂得賣個人情與清室,再敦和好。但寇氛雖靖,民力漸凋,四百五十兆的賠款,母子盤剝,已足刮盡中國地皮,吸盡華人膏血。嗣是慈禧太後的盛名,一落千丈。前歌誰嗣?後誦孰殺?一片誹謗聲,喧騰全國;甚且肆口譏評、捏詞誣蔑,說得慈禧一錢不值,且目為中國罪人。其實,往時的稱頌未免過情,晚來的謗毀也不無太甚。平心之論。倘使慈禧太後今日尚存,吾中華的革命恐沒有這般迅速,就令推位讓國,也要弄得精疲力盡,那裏肯不戰而退呢。看官不信,試想慈禧自西安回鑾途中,並沒有出險情事;到京後,依然手握大權,莫敢指斥;由辛醜至戊申,其間又經過八年,並沒有損動分毫;到了光緒晏駕,宣統入嗣,宮中仍肅靜無嘩;直至自己病劇,猶且從容不迫,囑咐得井井有條,自王公以下,統恪承遺訓,安而行之。若非慈禧平日有強忍果毅的手段,籠絡得住,難道有這樣鎮靜麼?是極。
在下早想把慈禧行狀編成一書,作為稗史的先聲,可奈累歲奔波,不遑著手。坊間的慈禧外紀,及慈禧寫照記等書,已陸續出版,先我著成,轉令在下落了人後,隻好擱筆。但因夙願未償,於心難忍。適值丁戊二年,家居無事,借翰墨以消愁,就文字以論古,不揣冒昧,編了一部西太後演義。西太後就是慈禧太後。慈安居東,慈禧居西,所以當時有東西兩太後的稱號。在下不敢妄撰,沿稱為西太後,以便省文。全書仿演義體,語語淺近,老嫗都解。令天下後世人人曉得西太後曆史,有善有惡,可勸可懲,倒也不無小補。且書中內容,統係得諸遺聞,征諸故乘。於西太後三次臨朝,原是備陳巔末,即清季五十年來得失,也曾裒錄一斑,看官試悉心詳閱。在下已將楔子說明,下文便要開手敘事了。崇論閎議,得未曾有。
卻說西太後那拉氏,乃是葉赫國後裔。葉赫國係滿洲最古的部落,向居長白山麓,為滿洲各部盟長。自滿清太祖努爾哈赤崛興以後,居住赫圖阿拉城,與葉赫國相距不遠,互相嫉妒。努爾哈赤曾命工匠興起土木,建築一所堂殿,作為祭神的場所。正在動手的時候,忽掘起一塊古碑,上麵有六個大字,可驚可愕。當由工人報知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端詳審視,乃是“滅建州者葉赫”六字。突如其來,煞是可怪。這六字映入眼簾,任你努爾哈赤如何英武,倒也暗吃一驚。看官到此,恐未免模糊起來。因在下未曾說明建州原委,隻好就此補敘。原來努爾哈赤開國的地方,明朝曾稱他作建州衛,且封努爾哈赤為建州衛都督。因此建州二字,便是滿清舊日的地名。那碑文並非新鑿,偏有那滅建州的字樣,那得令人不懼!可巧葉赫主納林布祿遺書努爾哈赤,自稱葉赫國大貝勒,要努爾哈赤割地與他。惹得努爾哈赤性起,興兵與抗,葉赫主糾合九部聯軍,浩浩蕩蕩的來攻圖爾阿拉城。不料努爾哈赤早已出境紮營,一陣廝殺,眾不敵寡,被努爾哈赤殺得七零八落。可見兵貴精不貴多。不得已,易戰為和,把宗女獻與努爾哈赤為妃,暫算和親結案。賠了夫人又折兵,葉赫主安得不恨。
醞釀久之,竟闖出一場滔天大禍,幾乎把二十二行省,四百兆生靈,盡行斷送!幸虧外人相率而來,互相鉗製,囫圇一個大中原,無從分起,隻好我覷你,你覷我,彼此瞠目一番,舌撟而不敢下,遷延多日,沒人發難,樂得賣個人情與清室,再敦和好。但寇氛雖靖,民力漸凋,四百五十兆的賠款,母子盤剝,已足刮盡中國地皮,吸盡華人膏血。嗣是慈禧太後的盛名,一落千丈。前歌誰嗣?後誦孰殺?一片誹謗聲,喧騰全國;甚且肆口譏評、捏詞誣蔑,說得慈禧一錢不值,且目為中國罪人。其實,往時的稱頌未免過情,晚來的謗毀也不無太甚。平心之論。倘使慈禧太後今日尚存,吾中華的革命恐沒有這般迅速,就令推位讓國,也要弄得精疲力盡,那裏肯不戰而退呢。看官不信,試想慈禧自西安回鑾途中,並沒有出險情事;到京後,依然手握大權,莫敢指斥;由辛醜至戊申,其間又經過八年,並沒有損動分毫;到了光緒晏駕,宣統入嗣,宮中仍肅靜無嘩;直至自己病劇,猶且從容不迫,囑咐得井井有條,自王公以下,統恪承遺訓,安而行之。若非慈禧平日有強忍果毅的手段,籠絡得住,難道有這樣鎮靜麼?是極。
在下早想把慈禧行狀編成一書,作為稗史的先聲,可奈累歲奔波,不遑著手。坊間的慈禧外紀,及慈禧寫照記等書,已陸續出版,先我著成,轉令在下落了人後,隻好擱筆。但因夙願未償,於心難忍。適值丁戊二年,家居無事,借翰墨以消愁,就文字以論古,不揣冒昧,編了一部西太後演義。西太後就是慈禧太後。慈安居東,慈禧居西,所以當時有東西兩太後的稱號。在下不敢妄撰,沿稱為西太後,以便省文。全書仿演義體,語語淺近,老嫗都解。令天下後世人人曉得西太後曆史,有善有惡,可勸可懲,倒也不無小補。且書中內容,統係得諸遺聞,征諸故乘。於西太後三次臨朝,原是備陳巔末,即清季五十年來得失,也曾裒錄一斑,看官試悉心詳閱。在下已將楔子說明,下文便要開手敘事了。崇論閎議,得未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