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旨下後,醇王奕越加惶懼,仍然用了老計策,乞病請假。西太後知他膽怯,竟允所請,索性由他安養邸中。

隻西太後素性喜動,雖然退居頤和園,仍是留心朝政。光緒帝由園返宮,每日視朝,遇著軍國重事,亦即稟報慈闈。是時如左宗棠、岑毓英等,先後謝世,雲貴總督簡了王文韶,湖廣總督任了張之洞,兩廣總督用了李瀚章。還幸內外無事。惟張之洞創議,自北京蘆溝橋起,經河南至湖北,達漢口鎮,築造鐵路,以便交通。奏入,光緒帝以事關重要,往稟西太後。西太後命海軍衙門詳細複奏。鐵路與海軍無涉,如何令他複奏!海軍衙門複稱應辦。乃派直督李鴻章,鄂督張之洞,會同海軍衙門妥籌開築。中國大幹路實始於此。

流光易駛,又過中秋。西太後因秋高氣爽,每日晨起,必登佛香閣遊覽,借拓心胸。到八月二十四日,天色甫明,正擬起床梳洗,忽聞霹靂一聲,自東而西。西太後向來膽壯,也出一大驚。忙披衣起床,喚李蓮英道:“怪得很,雷聲如何有這般響?你去開軒四視,怕有物擊壞哩。”蓮英時已起來,奉西太後旨,到外邊檢察一周。回奏道:“園內沒有動靜,隻聞有一股火藥氣味。”西太後道:“恐怕雷殛不遠哩。”說著,侍女已捧進香湯。蓮英侍太後盥漱畢,即替西太後梳髻。俄聽雨聲滴瀝,響徹梧桐,西太後道:“秋已深了,這雨聲很是蕭瑟哩!”國運亦作如是觀。隨又語蓮英道:“我今年已五十五歲了,鬢發幸還未白。虧你得了一個大何首烏,俾我蒸服,有此效果。但人生終如朝露,轉瞬年已周甲,總不免要歸塵土呢!”李蓮英道:“聖母福如東海,壽似南山,將來總在百齡以上。”

西太後微笑道:“偌大的何首烏,未必有此奇效。昨日偶閱藥書,須要千年何首烏,九蒸九曬服之,乃可延年,前服何首烏時,蒸製不如法,融化類粥糜,我並汁啜飲。倘令我早見此書,便知服法,算來還是可惜呢!”李蓮英道:“他日再有此物,可以照服了。”蓮英獻何首烏事,也從此處敘入。西太後道:“這是希世之物,不容易得的。”說著發已梳成。外麵有宮監進來,奏稱,祈年殿額被雷擊壞了。西太後道:“祈年殿在天壇,何故為雷所擊?”言下有艴然狀。少頃由宮女呈進禦點,西太後略略揀食,便命撤去。隨向李蓮英道:“今日天大雷雨,佛香閣不去了,不如寫字消遣為是。”李蓮英遵旨,便呈進筆墨,攤紙桌上。西太後握筆蘸墨,運動靈腕,書就了好幾幅,或一龍字,或一虎字,或鬆鶴兩字。隨後用一幅庫臘箋,橫書“大圓寶鏡”四字,墨沉淋漓,頗臻神妙。西太後自覺得意,便道:“這好作殿內的匾額。”李蓮英奉了旨,待墨跡已幹,即折疊收藏。

休息一時,便進午膳。膳畢,忽報東方有紅光燭天,西太後忙出殿遙望,隻見光焰飛騰,忽升忽降,恍似赤虹一條。不禁驚異道:“祝融氏又肆威了,現在天氣少霽,可上千步廊憑眺,便可了明失火的地方。”原來這千步廊在佛香閣下,直達玉瀾堂,廊盡便是萬壽山岡。補前回未述之闕。西太後躡廊登山,李蓮英自後隨著。到了山上,向東回顧,火光熊熊,勢若燎原。西太後驚道:“失火處又是天壇上麵,不然何以有這般猛烈呢?”言至此,火勢愈烈,連爆烈的聲音都傳遞過來,西太後益驚歎不已。俄見有一宮監飛步上來,奏報道:“祈年殿又失火了。”西太後道:“我說是天壇上麵,為什麼晨遭雷擊,刻遇火災,一日之間兩遘奇變?”李蓮英道:“上年萬歲爺祀天,奴才亦嚐隨去。曾見祈年殿高約十丈,共八十一楹,建築很是堅固,上蓋金頂,瓦均藍色琉璃,並沒什麼引火等物。就使偶然失慎,也容易撲滅哩!”西太後道:“去年臘月貞度門、太和門均不戒於火,幾乎延燒庫房,經大臣們帶著侍衛,竭力救熄。那時尚沒有這般火光。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便是此意。”連年被災,何為不自修省?言已,仍眼睜睜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