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時端郡王載漪的福晉,入侍太後,已有數年。應二十一回。西太後頗加寵愛。遂命端郡王載漪,督練虎神營。這叫作妻榮夫貴。載漪頑劣無能,何知兵事?不過用了幾個文牘員,上了幾本虛張聲勢的奏折,西太後遂說他訓練有效,從優獎敘。他有一子名叫溥儁,年方十四,嚐隨母入宮。他有一種小聰明,無論什麼玩具,叫他一學,數日即能。兼且善能唱戲,所有汪大頭、譚叫天的腔調,都能心領神會,隨口摹仿。因此太後異常愛他。 好入戲迷傳。他是道光帝曾孫,與同治、光緒二帝為猶子行。但支派已經疏遠,論理不應入嗣。西太後注意擇賢不論親疏,總教是自己中意,便好將他立為儲貳。所謂溺愛不明。
可巧承恩公崇綺,廢居私邸,閑散多年,得著這個消息,暗生覬幸,嘉順皇後的遺恨,難道已忘卻麼?密與大學士徐桐、尚書啟秀往來籌議,想乘此定策禁中,得邀殊寵。可奈朝廷大權,統在榮祿掌中,若要陰謀廢立,必須榮祿預奏太後,方可有成。當下同造榮第,先探榮祿意思。榮祿依違兩可,三人告別歸來,夜間即由崇綺密具疏草,引經援史,做了一篇煌煌大文,不愧殿撰才!徐、啟二人瞧著,大加褒賞。崇綺道:“這篇奏折,大致頗中時要。但必須榮中堂聯銜,較為有力。”徐桐道:“那個自然。啟兄與榮中堂莫逆,明日請先為通意。”啟秀應允。次日朝罷,啟秀隨榮祿退歸,便與密商署折事。榮祿道:“這事恐不易辦到的。你不聞南方督撫早有違言嗎?”啟秀問是何人作梗?榮祿道:“太後早有此意,我兄弟未敢讚成。前曾發了密電去問南方各督撫,江督劉坤一複電到來,首先梗議。照此看來,這事隻好緩圖。”
啟秀道:“公不聞伊霍之事麼?古語有雲:‘欲立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如我公功德崇隆,一舉手間,便可成事。伊霍不能專美於前,寧畏一外省疆臣麼?”諛中寓激,措詞真巧。榮祿道:“一個江督原不足畏,但外國駐京公使也常來問帝病狀。一旦事出非常,安保不來詰責?”啟秀聞到這語,頗也躊躇起來。尋又答道:“慈壽已高,將來複要歸政,為之奈何?”惕之以利害,又進一層。榮祿不禁嗟歎道:“這也隻好聽天由命。”啟秀複道:“崇、徐二公,少頃當來拜會。晚生要拜別了。”榮祿也不挽留, 送行時隻諄囑道:“二公處為我致意,幸勿魯莽。”啟秀唯唯,出了榮第,即至崇、徐處報聞。崇、徐複親至榮第投刺,不料門上竟稱“擋駕”。惹得崇、徐二人懊惱起來,竟大著膽把三人聯銜的奏章,浼了李總管,直達慈寧宮。
西太後覽奏心動,是晚即召親信王大臣密議。王大臣等多未接洽,奉了密旨,統是忐忑不定,陸續到寧壽宮。排班碰過了頭,西太後即宣諭道:“今上嗣統,國人多說次序未合。我因帝位已定,自幼撫養,直到今日。不料他毫不感恩,反而對我種種不孝,甚至與南方奸人同謀陷我,如此行為還配做皇帝麼?”王大臣們尚未答言,太後又說道:“我意已決議廢立,改擇新帝。此事可於明年正月元旦舉行。汝等今日可議:今上廢後應加何等封號?明朝景泰帝嚐降封為王,古例也好援用麼?”這旨一傳,那大學士徐桐,便碰頭奏道:“從前金封宋帝,曾有昏德公名號,或可照用。”引明不若引金,真好滿奴。西太後略略點頭,隨又道:“新帝已擇定端王長子。端王秉性忠誠,汝等應亦共知。他子性亦聰敏,若立他為帝,可無後慮。”說至此,即旁顧載漪道:“汝此後可常來宮中,監視新帝讀書。”
其時端郡王載漪的福晉,入侍太後,已有數年。應二十一回。西太後頗加寵愛。遂命端郡王載漪,督練虎神營。這叫作妻榮夫貴。載漪頑劣無能,何知兵事?不過用了幾個文牘員,上了幾本虛張聲勢的奏折,西太後遂說他訓練有效,從優獎敘。他有一子名叫溥儁,年方十四,嚐隨母入宮。他有一種小聰明,無論什麼玩具,叫他一學,數日即能。兼且善能唱戲,所有汪大頭、譚叫天的腔調,都能心領神會,隨口摹仿。因此太後異常愛他。 好入戲迷傳。他是道光帝曾孫,與同治、光緒二帝為猶子行。但支派已經疏遠,論理不應入嗣。西太後注意擇賢不論親疏,總教是自己中意,便好將他立為儲貳。所謂溺愛不明。
可巧承恩公崇綺,廢居私邸,閑散多年,得著這個消息,暗生覬幸,嘉順皇後的遺恨,難道已忘卻麼?密與大學士徐桐、尚書啟秀往來籌議,想乘此定策禁中,得邀殊寵。可奈朝廷大權,統在榮祿掌中,若要陰謀廢立,必須榮祿預奏太後,方可有成。當下同造榮第,先探榮祿意思。榮祿依違兩可,三人告別歸來,夜間即由崇綺密具疏草,引經援史,做了一篇煌煌大文,不愧殿撰才!徐、啟二人瞧著,大加褒賞。崇綺道:“這篇奏折,大致頗中時要。但必須榮中堂聯銜,較為有力。”徐桐道:“那個自然。啟兄與榮中堂莫逆,明日請先為通意。”啟秀應允。次日朝罷,啟秀隨榮祿退歸,便與密商署折事。榮祿道:“這事恐不易辦到的。你不聞南方督撫早有違言嗎?”啟秀問是何人作梗?榮祿道:“太後早有此意,我兄弟未敢讚成。前曾發了密電去問南方各督撫,江督劉坤一複電到來,首先梗議。照此看來,這事隻好緩圖。”
啟秀道:“公不聞伊霍之事麼?古語有雲:‘欲立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如我公功德崇隆,一舉手間,便可成事。伊霍不能專美於前,寧畏一外省疆臣麼?”諛中寓激,措詞真巧。榮祿道:“一個江督原不足畏,但外國駐京公使也常來問帝病狀。一旦事出非常,安保不來詰責?”啟秀聞到這語,頗也躊躇起來。尋又答道:“慈壽已高,將來複要歸政,為之奈何?”惕之以利害,又進一層。榮祿不禁嗟歎道:“這也隻好聽天由命。”啟秀複道:“崇、徐二公,少頃當來拜會。晚生要拜別了。”榮祿也不挽留, 送行時隻諄囑道:“二公處為我致意,幸勿魯莽。”啟秀唯唯,出了榮第,即至崇、徐處報聞。崇、徐複親至榮第投刺,不料門上竟稱“擋駕”。惹得崇、徐二人懊惱起來,竟大著膽把三人聯銜的奏章,浼了李總管,直達慈寧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