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診斷:對老師強烈地向往和依戀

幾天後,女孩的父母預約後來訪。

女孩的家長反映說,孩子就說想和老師交朋友,覺得老師比父母還好。在家裏還發現了孩子寫給老師的兩封信,大意與上次的信內容相同,其中一句話是“老師您再愛我一次”,在兩封信中重複了好幾遍。

隨著溝通,得知女孩的父母做生意,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每天早出晚歸,孩子一天到晚幾乎見不到父母,更不用說和孩子溝通了。特別是每天早晨,父母老早地就出門了,家裏就剩下孩子,晚上也是孩子一個人在家裏。

他們說:最近一年來,孩子越來越對我們封閉了。可是我們也沒顧上和孩子好好交流。半年前,因為搬家轉學到了這個學校。不久,感覺孩子好像變得樂觀多了。我們也就放心了,更顧不上孩子了。直到前不久學校和我們聯係,才知道孩子早晨給老師打電話的事情。孩子打電話的時候,我們早晨已經出門了,家裏就孩子一個人。老師一說,我們這才引起注意,在孩子的房間裏找到了兩封信,說的都是對老師的愛,對老師的感情。我們和孩子說,學生愛老師雖然沒錯,但是,這樣打電話不是影響老師的生活嗎?再說怎麼能和老師成為姐妹呢?可是,我們也不明白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綜合來自學校家庭兩方麵的信息,可以初步判斷,女孩對老師的愛,不是同性戀,因為其中沒有看到性愛色彩的感情成分。女孩為什麼對老師出現這樣感情?主要是因為在過去的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中,女孩太缺少被人關注,生活在一種被疏忽,被冷漠,被遺忘的處境。而轉到新學校之後,老師的談話和鼓勵,使女孩被關注的需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女孩對老師強烈地向往和依戀。老師在弄不明白女孩的心思的情況下,對女孩連番地寫信和電話感到不知所措,對女孩可能有所回避,這就更強烈地激發了女孩對老師的向往和依戀。

心理對策:在家庭生活中多多給女孩關注

這樣的分析是否準確?雖然得到了家長和老師的認可,但一直沒有見到女孩,沒有進一步的印證。可是,老師和家長又都迫切需要提供心理支持。於是,我根據如上的判斷,向家長和老師建議,共同的目標是給女孩以繼續的關注,滿足女孩的心理需求。建議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多多給女孩關注,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溫暖。建議老師,不用擔心和回避,繼續關注女孩,讓女孩感到老師一如既往的關愛。

兩周後的反饋信息是:家長改變了過去的家庭生活氛圍,對生意也作了時間上的調整,增加了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孩子和父母也可以交流了。老師和女孩進行了兩次談話,女孩說知道老師心裏喜歡我,也就踏實了,不會反複寫信和打電話了。在後來的反饋信息是,女孩和老師的關係逐步走向了正常化。

實踐再一次證明,渴望關注,是人們共同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渴望關注的需求更強烈一些。為了得到關注,他們會演出各種各樣的故事。因此,對青少年的關注,就是給他們的心靈播灑了成長的陽光。

心理診斷:對老師強烈地向往和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