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是公主的女孩,她們最後都去哪兒啦(2 / 2)

那些不是公主的女孩,她們最後都變成了艾麗莎和格爾達,英勇地奔向一生所愛,微笑著前往四麵八方。

3.

我曾寫過一篇微博:“真想給你講一個好的故事啊。故事裏的人很美好。他們對感情一直相信,一直認真。對生活一直熱愛,一直熱情。他們踉踉蹌蹌地穿越冰封的河流,在太陽暖融融地拂過被雪覆蓋的睫毛時情不自禁地流下滾燙的熱淚。或者他們幹脆一直住在溫暖的春天,笑容和風信子的影子一起氤氳成香氣。”

我知道這個總是被人提起的微博,和心裏一直在醞釀的故事,都是安徒生的童話所埋下的種子。

自8歲那年開始,再也沒有誰像他一樣,教會我認識那麼多美好的事物,和對更多美好事物無窮無盡的向往。

他筆下的世界多麼開闊和漂亮:百合的花萼,鸛鳥的巢,雪屋的牆,綠草原上的故鄉。藍色矢車菊的花瓣,陽台上開滿玫瑰花的水箱,海底柔軟又枝蔓叢生的水草,夕陽下尖頂教堂傳來的鍾聲。麋鹿穿過白得炫目的雪原,小女孩穿著紅舞鞋搖擺在燦爛星空下。

所以我常常想,這個文弱的人,在北歐漫長的黑夜裏,從房間的一角向外望去,是如何透過夜空看見白雪皇後詭譎的身影和小人魚含淚的眼睛?是如何走過教堂的鍾聲,走過耀目的楓林,走過石頭房子鱗次櫛比的小巷,走向全世界的注視中?又是如何用一支筆寫盡這世間的一切美物,那些毛蕊花、車葉草、櫻草花、鈴蘭花、野水芋、酢漿草、接骨木、忍冬花、金合歡……

我在他的筆下見過了最美好的夏天,怎能不愛這個遼遠而又壯闊的世界?

長大之後,我看了更多關於他的故事,在人生艱難、困頓的時候,也總是想起他。想起年輕時的他曾經如此貧窮落魄,在劇院裏謀生,受到輕視與冷落,忍受毀壞的嗓子和他人的慢待,甚至差點饑餓至死。他好像一生都不是個合群的人,但仍然保持著柔軟的心和高貴的靈魂,看盡寫遍這世間至善至美的一切。

他早年喪父,與做洗衣婦的母親相依為命,未曾度過一分鍾幸福的童年,卻讓全世界無數的孩子在翻閱他的童話時做了無數個美夢。彼時的他一定很孤獨吧,可此時,他讓我們再也不會孤獨。

多少個我們,曾被他靜默守候。又有多少個我們,在他的故事裏,長成了更好的大人。

他說:“去走動,去呼吸,去飛翔,去漂流,去付出和獲得,在異國他鄉的道路上徘徊——旅行即生活。”

他說:“總有一些人,鼓起我們的勇氣,給予我們安慰,為我們帶來內心的安寧。”

他教會我,一個人,不應該被糟糕的環境所改變,更不應該被糟糕的人群所改變。一個人,應該穿越所有的困境卻從不輕易妥協,對抗所有的漠視卻從不放逐自我。

一個人應該有力量,變得溫柔且強大。

而溫柔和強大,從不相悖。

溫柔和強大的內核,都是愛——他對整個人類的愛,和對親朋密友的愛一樣,遼闊又深邃。愛讓他擁有了敏感豐富的心和光明嘹亮的人性。

就像尼采說的:“對於人類的偉大,我言簡意賅地說就是熱愛命運。一個人不要除此之外的其他東西,未來不要,過去不要,永遠都不要。不僅要忍受必要性,更不要隱瞞它,而要熱愛它。”

所以我知道,不管在安徒生的筆下,還是在現實生活裏,那些不是公主的女孩,最後都滿懷笑意地愛上了自己的命運。

打碎、重建、開天辟地和涅槃重生,都是後來的事。

4.

聽說在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海邊的岩石上至今矗立著小人魚的銅像。

她彎下纖細的脖頸,看著遙遠的海麵,那是她深愛、放棄卻又終於回歸了的故鄉。

溫柔一如昨日,勇敢一如昨日。

而《安徒生童話》呢,我大概是要一直看到80歲的。看到眼花耳鳴,需要顫顫巍巍地戴上老花鏡。看到兒孫繞膝纏著我講故事,我隨意地翻開童話書的一頁,手臂幹瘦,聲音混濁,輕聲細語地說:“在海的深處,水是那麼藍,像最美麗的矢車菊花瓣,同時又是那麼清,像最明亮的玻璃……”

等念完這本書,我也許還要忍不住問一句:

“你們知道嗎,那些不是公主的女孩,她們最後都去了哪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