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崇敬的弘一法師(1 / 3)

隨後又來了幾位客,向弘一法師問幾時來的,到什麼地方去那些話。他的回答總是一句短語;可是殷勤極了。有如傾訴整個的心願。

因為弘一法師是過午不食的,十一點鍾就開始聚餐。我看他那曾經揮灑書畫彈奏音樂的手鄭重地夾起一莢豇豆來,歡喜滿足地送入口裏去咀嚼的那種神情,真慚愧自己平時的亂吞胡咽。

“這碟子是穀油吧?”

以為他要醬油,某君想把醬油碟子移到他麵前。

“不,是這位日本的居士要。”

果然,這位日本人道謝了。弘一法師於無形中體會到他的願欲。

石岑先生愛談人生問題,著有《人生哲學》,席間他請弘一法師談一點關於人生的意見。

“慚愧,”弘一法師虔敬地回答,“沒有研究,不能說什麼。”

以學佛的人對於人生問題沒有研究,依通常的見解,至少是一句笑話。那末,他有研究而不肯說麼?隻看他那殷勤真摯的神情,見得這樣想時就是罪過。他的確沒有研究。研究雲者,自己站在這東西的外麵,而去爬剔,分析,檢察這東西的意思。像弘一法師,他一心持律,一心念佛,再沒有站到外麵去的餘裕。哪裏能有研究呢?

我想,問他像他這樣的生活,覺得達到了怎樣的一種境界,或者比較落實一點。然而健康的人不自覺健康,哀樂的當時也不能描狀哀樂;境界又豈是說得出的。我就把這意思遣開,從側麵看弘一法師的長髯以及眼邊細密的皺紋,出神久之。

飯後,他說約定了去見印光法師,誰願意去可同去。印光法師這名字知道得很久了,並且見過他的文鈔,是現代淨土宗的大師,自然也想見一見。同去者計七八人。

決定不坐人力車,弘一法師拔腳便走,我開始驚異他步履的輕捷。他的腳是赤了的,穿一雙布縷纏成的行腳鞋。這是獨特健康的象征啊。同行的一群人,哪裏有第二雙這樣的腳!

慚愧,我這年輕人常常落在他的背後。我在他背後這樣想:

他的行止笑語,真所謂純任自然的,使人永不能忘。然而在這背後卻是極嚴謹的戒律。丏尊先生告我,他嚐歎息中國的律宗有待振起,可見他的持律極嚴的。他念佛,他過午不食,都為的持律。但持律而到非由“外鑠”的程度,人便隻覺他一切純任自然了。

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躁忿全消,到處自得;似乎他以為這世間十分平和,十分寧靜,自己處身其間,甚而至於會把它淡忘。這因為他把所謂萬象萬事劃開了一部分,而生活在留著的一部分內之故。這也是一種生活法,宗教家藝術家大概采用。並不劃開了一部分而生活的人,除庸眾外,不是貪狠專製的野心家,便是社會革命家。

他與我們差不多處在不同的兩個世界。就如我,沒有他的宗教的感情與信念,要過他那樣的生活是不可能的。然而我自以為有點了解他,而且真誠地敬服他那種純任自然的風度。哪一種生活法好呢?這是愚笨的無意義的問題。隻有自己的生活法好,別的都不行,誇妄的人卻常常這麼想。友人某君曾說他不曾遇見一個人他願意把自己的生活與這個人對調的,這是躊躇滿誌的話。人本來應當如此,否則浮漂浪蕩,豈不像沒舵之舟。然而某君又說尤緊要的是同時得承認別人也未必願意與我對調。這就與誇妄的人不同了;有這麼一承認,非但不菲薄別人,且能致相當的尊敬。彼此因觀感而化移的事是有的。雖說各有其生活法,究竟不是不可破的堅壁;所謂聖賢者轉移了什麼什麼人就是這麼一回事。但是板著麵孔專事菲薄別人的人決不能轉移了誰。

隨後又來了幾位客,向弘一法師問幾時來的,到什麼地方去那些話。他的回答總是一句短語;可是殷勤極了。有如傾訴整個的心願。

因為弘一法師是過午不食的,十一點鍾就開始聚餐。我看他那曾經揮灑書畫彈奏音樂的手鄭重地夾起一莢豇豆來,歡喜滿足地送入口裏去咀嚼的那種神情,真慚愧自己平時的亂吞胡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