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序曲不是用概括劇情的手法寫成,而是將劇中故事所產生的印象和富於幻想的情趣,通過音樂加以表述。所以,從音樂角度講,它是一部帶幻想性質的序曲,一部寫作技巧高超、藝術性完美的傑作,用奏鳴曲式寫成。
引子由木管樂器輕柔地奏出自由延長的四個持續和弦,那漂渺的音響、營造出朦朧月夜的背景,令人虛幻,如置身於寂靜,神秘的樹林。
隨後,小提琴在高音區用輕盈的跳弓以快速的斷音奏出主部的第一主題,這輕盈靈巧的旋律、活潑的節奏、奇妙的音樂,描繪出森林仙境中的一群小仙靈們愉快的追逐、嬉戲的情景,這個小仙靈主題在序曲中多次出現。
接著,樂隊以強奏奏出一段威嚴有力的旋律,它是主部的第二主題,代表仙王和仙後的形象,音樂與前麵兩個主題形成鮮明對比。
副部抒情的旋律從弦樂上歌唱出來,先由小提琴奏出,再由樂隊全奏,是非常柔美的愛情主題,給人柔情似水、纏綿甜美之感。主部的小結尾中,出現了粗獷有力的舞蹈性音樂,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仙靈群舞的場麵。
展開部以小仙靈主題為主,表現迷蒙月夜的寂靜林中小仙人跳著輪舞的神奇境界,並使人聯想起因小仙靈的捉弄而發生在林中的各種趣事。隨後,開始的持續和弦又重響起。
再現部中音樂有所減縮,小仙靈的輪舞又一次出現,愛情主題和諧地發展著,音色、音調比以前更加迷人,一連串輕盈、快速的樂句,把樂曲引向高潮。
結尾是主部和副部主題再現,象征青年戀人的愛情得到完滿解決。主部主題的最後一次出現,並把原來威嚴有力的第二主題延伸開來,使旋律抒情、柔和,樂曲消失在開始的持續和弦中。
這個結尾表現仙王和仙後在祝賀年青人終成眷屬之後,返回了神妙的王國,小仙靈們的輪舞也消失在迷霧仙境中,人們向奧布朗王國告別,仲夏夜的一場夢幻結束了。
《仲夏夜之夢序曲》顯示了門德爾鬆作品中的浪漫主義風格。這是音樂史上第一部專為管弦樂隊在音樂會上演奏用的又帶有標題的序曲。全曲於1826年8月6日完成。次年2月20日在斯德河的音樂會上演奏,公演引起轟動,受到讚譽。
當時,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聽了門德爾鬆的《仲夏夜之夢序曲》,由衷地讚歎說:“這部美妙的作品的藝術命運是多麼奇怪啊!它是出自一位18歲(創作時17歲)的學生之手,這位學生後來獲得了全世界的聲望……我想當《仲夏夜之夢序曲》的音樂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一定給人以驚人的印象,因為它的新奇和充滿靈感與詩意都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發掘巴赫
在門德爾鬆短暫的一生中,他創造出了無數名作,門德爾鬆的許多作品除在音樂會上由別人演奏外,他還以一位鋼琴家的身份也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自己的作品,同時,門德爾鬆還參加音樂會的指揮活動。
然而,在門德爾鬆眾多的指揮活動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829年,20歲的他作為指揮家指揮演奏音樂大師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他此次活動,更為重要的的意義是為世界音樂史上,發現了被埋沒的一部巴赫的作品。
原來,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受雇於人,勤勤懇懇,死後杳如煙消,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者,人們常常把它視為最偉大的宗教作曲家。隨著遺體的下葬很快被人忘記。他身無長物,留下的隻有他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也很快散佚無存。在他死後很長時間裏,隻有少數人知道萊比錫曾經有過一個叫巴赫的老管風琴師。
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創作於1724至1727年間,取材於《聖經》中隊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穌被門徒出賣和最終被捕的過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穌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名作卻在很長的時間內被埋沒了,而它也是門德爾鬆使這部湮沒一個世紀的名作重見天日的。據門德爾鬆傳記作者所寫,門德爾鬆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鋪買肉,肉鋪老板娘用來包香腸的是舊得發黃的樂譜手稿,回家以後門德爾鬆仔細讀了譜子的內容,發現非常不俗,於是跑回肉店,買下了全部包裝紙,這就是遺失的《馬太受難曲》總譜。
經研究,才知道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於是門德爾鬆克服重重困難,指揮上演了這部作品,從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熱潮。當然這個“從肉鋪裏發現手稿”的故事真實性值得懷疑,但是門德爾鬆指揮演出《馬太受難曲》的確是音樂史上的一件大事。門德爾鬆安排上演受難曲的過程中遇到過種種阻撓,他力排眾議,終於上演,這卻是事實。
因為那時巴赫的價值還沒被認識到,而門德爾鬆也過於年輕,隻有20歲,人們既懷疑他的價值判斷,又擔心他能否駕馭有四百多人參加的龐大演出隊伍。
1829年,《馬太受難曲》終於上演了,距離巴赫寫這部作品,過去了恰好一百年。這一天,劇場滿座,場外還圍著許多聽眾,哲學家黑格爾等知名人士出席了音樂會。
這部埋沒了整整100年的傑作,經門德爾鬆的手複活了、再生了,世人才能聆聽到“名曲中的名曲”,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轟動了整個柏林。
10天後,在巴赫的誕辰日,《馬太受難曲》再次公演,再次獲得成功。由於門德爾鬆主持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才使人們認識到巴赫的偉大,並引起人們對巴赫被遺忘的作品的注意和重視。這次演出之後,巴赫得以複蘇,成立了巴赫學會,搜尋、整理並研究巴赫作品,至今,經研究發現的巴赫作品有一千多部,但仍有大量手稿沒有找到。在巴赫身後發生過多次戰爭與動亂,全部找到這些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受難曲來說,知道巴赫共寫過五部,現在存世的就隻有《約翰受難曲》和《馬太受難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