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求人之誌章第三 安身立命的修養(1)(1 / 3)

本章主旨是說想要成就大業,須得其人;要得其人,必須先知其誌向,故以“求人之誌”為章名。“求”是覓求、尋找之意。誌之於人,猶如信仰之於人生。人的一生隨時在自覺不自覺地調整、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建設。這裏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對如何安身立命、經國濟世語重心長的告誡,而且一正一反,既有危難時的慈航指迷,也有得誌時的暮鼓晨鍾。

1. 無欲則剛

原文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

譯文

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

名家注解

【張商英注】人性清淨,本無係累;嗜欲所牽,舍己逐物。

【王氏注】遠聲色,無患於己;縱驕奢,必傷其身。虛華所好,可以斷除;貪愛生欲,可以禁絕,若不斷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聰明人被虛名、欲色所染汙,必不能正心、潔己。若除所好,心清誌廣,絕色欲,無汙累。

■ 解讀 ■

重於外者拙於內,人的天性本來圓明,但多為欲念所蔽。人生在世,所嗜所欲而有害者,唯獨酒色財氣最為普遍。這四樣東西,實為傷身、敗德、破家、亡國之物。完全禁絕這些欲求,也不現實,連孔聖人都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而,清心寡欲總還是能做到的。廣廈千間,居之不過數尺;山珍海味,食之無非一飽。人生一世,本自清淡,所需甚少。隻是犯了一個“貪”字,便導致了無窮無盡的悲劇。

■ 處世活用 ■

為人處世,很多時候我們進退維穀,煩惱叢生,這些都是欲望過多而造成的。苛求太多,必然不能事事滿足。因此,在處世之中,除了主要的人生目標之外,我們要學會排除過多的欲念雜擾,淡然處世。在中國古人中莊子似乎是我們最合適的處世偶像。在紛繁的塵世中,他似乎總是一副淡然之態。這樣的處世態度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不妨從莊子的垂釣中找到一些哲理。

莊子釣於濮水

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威王派兩位大夫前往那裏表達心意,他們對莊子說:“大王願意把國內的政事托付於你,有勞你了!”

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大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隻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願活在爛泥裏拖著尾巴爬行?”

兩位大夫說:“當然是寧願活在爛泥裏拖著尾巴爬行。”

莊子說:“你們走吧!我寧願像神龜一樣在爛泥裏拖著尾巴活著。”

■ 職場活用 ■

現代社會諸多的生理、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追求名利而忘我工作,沒有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不善於把握生活節奏、不注意鍛煉造成的。大家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職位,怕丟了賴以生存的飯碗,不得不忍耐超時加班之苦,促成了難以逆轉的“加班潛規則”。跟機器人一樣,沒有微笑、沒有情感,隻有拚命工作、不停地旋轉,好像是到了一個極限值,可工作節奏的曲線還在單調上升,使忙碌的我們在“金錢”與“健康”的交換中,透支生命。因此,職場上,進取之餘,我們要適度地端正對名利的態度。

不為五鬥米折腰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他不僅詩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的精神也同樣很有名。

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朝代更迭,社會動蕩,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裏很瞧不起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但也隻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細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麵前說你的壞話。”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歎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鬥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辭掉了隻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從官場退隱後的陶淵明,在自己的家鄉開荒種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在田園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他寫農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他寫自己勞動的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也寫農人勞作的甘苦:“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官場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壇上多了一位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是一種處理名利態度的典範。

■ 管理活用 ■

作為一個領導者,要敬畏權力。現在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權力滋生腐敗。”為何能“滋生”?就是因為作為領導者,自身的欲求過多,終至名、利之前不能自製,結果給國家、社會或企業造成損失。我們要牢記權力代表的是一種重托和信任,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從政者,要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促一方發展、保一方穩定、樹一方正氣上來;企業管理者,要正直地為所有員工的利益考慮,不可將私人利益淩駕於企業利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