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求人之誌章第三 安身立命的修養(4)(1 / 3)

為人處世,當講操守。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德行永遠是至高無上的操守。自古“才”與“德”並重,形容一個人最好的詞語就是“德才兼備”。因而,要走向成功,需要以德立身,這是一個成功者必須確立的內在標準,沒有這個內在的標準,人生之路就會失去支撐,最終走向失敗。

崔樞拒珠

唐順宗時,一位叫崔樞的舉子到京城應考。考前他住在汴州的一家客棧裏,和他同房居住的是一位生意人。這個生意人來自雲貴,人稱番人。一天,番人得病,臥床不起。崔樞待之如家人,又為之請醫生,又為之喂食,一連侍候達半年之久。番人在病危時對崔樞說:“您是天底下最好的人,您不歧視我們番人,還像家人一樣照顧我。我無以為報,隻有一顆稀世珍珠,據說帶在身上能避水火,請您收下。”崔樞說:“我是一個讀書人,收藏珍珠幹什麼!”崔樞正推辭不受時,番人已經斷氣了。崔樞按照番人禮數將番人安葬,把那顆價值萬貫的珍珠悄悄放進棺木中。其後,番人的妻子到汴州尋夫,探得崔樞安葬其夫,便疑心崔樞貪了其夫珍珠,於是將崔樞告到了官府。此時崔樞不在汴州,因科考落榜回到了亳州。官差追到亳州將崔樞逮捕。崔樞說:“倘若墳墓沒有被盜,珍珠還在墳裏。”掘開墳墓,珍珠果然在。汴州主帥王彥博欲聘崔樞為幕僚,崔樞說:“我不能沾珍珠的光。”第二年,他終於考中進士。

明末顧炎武曾引《論語》中的兩句話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博學於文,行己有恥。”“行己有恥”,即是要用廉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他說:“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是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也。”(《文集》卷三)因此,他認為隻有懂得羞惡廉恥而注重實學的人,才真正符合“聖人之道”。否則,就遠離了“聖人之道”。所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既是顧炎武的為學宗旨和立身處世的為人之道,也是他崇尚致用學風的出發點。此語應當作為我們的處世銘言。

■ 職場活用 ■

人類社會,語言永遠是一門必不可少的藝術。在職場,語言接觸遠遠多於別的方式。其實,語言本質上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作為交流工具,它的準確性和實在性是首要特點。因此在言語交際中,言語真誠、謙虛便是最美的藝術。一個言語謙虛、實在的人自然會受到同事的喜愛。相反,甜言蜜語雖然可以讓人感到舒服,但是總有矯揉造作之感。時間一長,會讓人反感。謙虛的語言讓人感到溫和,實在的語言讓人感到真誠。

張越的訪談藝術

張越以一檔視角全新的平民訪談板塊出現在《半邊天》的欄目中,受訪人員均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張越展現出平和穩重、言談樸素直接、充滿人性關愛的形象。張越說自己苦苦尋找的就是普通人的心聲,最真實的、最質樸的就是最有價值的,不能冠冕堂皇、假模假式地架在高處,闊談人生。現在的張越調動了她所有的人生經驗做節目,她從咄咄逼人到學會傾聽。所以,曾經伶牙俐齒、鋒芒畢露的鷹派主持人不見了,那種抖著機靈的唇槍舌劍的風格也蕩然無存了,但是睿智成熟、聰明智慧依然。

張越就像是被訪者的知心朋友,為他們分擔憂愁。受訪者就像找到了最佳的傾聽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內心的惆悵說出來,讓自己的朋友分擔。她用“傾聽”來作為自己把握節目的指揮棒,在不動聲色的時候就已經牢牢地掌握了訪談的方向,可謂有“羚羊掛角”之妙。她完全依靠個人對被采訪者尊重和平和的態度,使對方放鬆心情傾訴。不論是很感性的普通老百姓,還是不輕易流露自己情緒的成功人士,她都能在潛移默化的氣氛下使對方說出對人生的真實感受,而這些感受又完全是在節目策劃之外的收獲。

張越在她的主頁中寫道:“很感謝你光臨我的主頁,其實了解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應該了解我那些嘉賓,因為他們跟你一樣是生活中最生動、最真誠的‘個人’,他們的生命曆程和心靈曆程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所以,看節目吧!”在中央電視台的女主持人群體中,張越說她自己“確實就是一個比較另類的主持人”。張越這樣闡述自己的真實感覺:“其實這與我的成長過程有很大關係,我曾有過因為自己與別人樣子不太一樣,而被傷害的經曆,所以我非常痛恨一元化的生活方式,我堅持每個人都有權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前提是不妨害他人。我永遠都不能忍受多數人欺負少數人,而且僅僅就因為那個人和他們不一樣。”

張越的訪談沒有太多技巧層麵的東西,但是她的獨特之處在於她始終用謙和的言語來與嘉賓進行交流。在她溫和的語氣中采訪對象都能感受到她的親切與真誠,於是他們都願意在她麵前吐露心聲。身在職場,如果我們言語多一分謙虛和真誠,那麼在別人眼裏就少了一分敵意。

■ 管理活用 ■

在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時期,作為一個領導幹部,清、慎、勤三者缺一不可。“清”,是指明於義理之辨,絕其嗜欲之私,專心事君盡職;“慎”,即事事為民計身家,慎於事而熟思審處;“勤”,即視國事如家事,時時持未雨綢繆之思,懷痛癢相關之念。“清、慎、勤”三字合而觀之,其旨意即視國如家,視民若子,如此則可操守清廉,持躬處事不敢不慎不勤。官場中人如果能深諳其道,盡心盡職做到“清、慎、勤”,就能得到上司賞識,被提拔重用,受到下屬擁護愛戴。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天地之間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這些話之所以能夠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就是人民群眾期望多出好官的真實心理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