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本德宗道章第四 道德乃人生之根本(4)(1 / 3)

哈泰爾的經曆是見微知著的一個很好事例,她從公司和她的專業發展中看到了潛在的優勢。對於從事投資管理的官員來說,以見微知著為標誌的鑒識才能是極其重要的才能,它是指根據當前狀況,去感知事物積極的、本質的、會發揮某些潛能的一種能力。與智商、純粹的專業知識技能、或已經掌握的大量資源相比,鑒識才能對成功的影響更為重要。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鑒識能力,管理者們可以在工作中運用他們的鑒識能力,去改變他們的規劃、職業道路,乃至改變整個公司。海爾的管理層常說一句話:“要讓時針走得準,必須控製好秒針的運行。”這句話說明細節管理的重要性。隻注重大的方麵,而忽視小的環節,放任的最後結果往往是“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7. 知足是福,多願則苦

原文

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

譯文

若要想一生平安,莫過於知足。人世間的痛苦,多半是由於欲望太多且不知道及時遏製而引起的;世間最令人悲傷的事情,莫過於心煩意亂、精神渙散;最大的病患莫過於內心不平靜而導致喜怒無常。

名家注解

【張商英注】知足之吉,吉之又吉。聖人之道,泊然無欲。其於物也,來則應之,去則無係,未嚐有願也。古之多願者,莫如秦皇、漢武。國則願富,兵則願強;功則願高,名則願貴;宮室則願華麗,姬嬪則願美豔;四夷則願服,神仙則願致。然而,國愈貧,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鈍;卒至於所求不獲而遺恨狼狽者,多願之所苦也。夫治國者,固不可多願。至於賢人養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約乎!道之所生之謂一,純一之謂精,精之所發之謂神。其潛於無也,則無生無死,無先無後,無陰無陽,無動無靜。其舍於神也,則為明、為哲、為智、為識。血氣之品,無不稟受。正用之,則聚而不散;邪用之,則散而不聚。目淫於色,則精散於色矣;耳淫於聲,則精散於聲矣。口淫於味,則精散於味矣;鼻淫於臭,則精散於臭矣。散之不已,豈能久乎?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有常也;人而無常,不其病乎?

【王氏注】好狂圖者,必傷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禍患。死生由命,富貴在天。若知足,有吉慶之福,無凶憂之禍。心所貪愛,不得其物;意在所謀,不遂其願。二件不能稱意,自苦於心。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亂,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心若昏亂,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憂悲災患自然而生。萬物有成敗之理,人生有興衰之數;若不隨時保養,必生患病。人之有生,必當有死。天理循環,世間萬物豈能免於無常?

■ 解讀 ■

孔子稱讚其弟子顏回時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能得到如此高的稱讚,是因為他自感無愧於人、不愧於心,雖然在貧窮的環境中也可以快樂幸福地生活。人生所需,其實甚少,懂得個中道理,人才會知足常樂。但“知足”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是進取之餘的淡定。

為人應因時順理,坦蕩平易,不可私欲過甚,傾慕心切,貪求過度。貪求過度必然會心神疲困,憂苦累累,難以成功。所謂聖人之道,淡泊無欲。對於身外之物,需任其來去,不縈於心。佛教認為有求皆苦,人的生、老、病、死莫不是因為人們渴求太多而苦難纏身。儒家以無欲則剛,恭謙儉讓,對人不求名,對物不求奢,是為君子。道家則崇尚“無欲無求,一身傲骨,兩袖清風,遨遊人間”。清心寡欲,治國如此,養生亦如此。

■ 處世活用 ■

人們常將社會適應的方式劃分為兩種狀態:積極適應和消極適應。所謂積極的適應,指的是個體試圖通過積極的努力,增強自己行為的動機和態度,使自己對變化了的環境,獲得一種優勢的或支配性的地位。所謂消極適應,指的是對變化了的環境采取沒有摩擦的、簡單反應的方式,或是跟隨大流,或是心甘情願地使自己處於服從他人的地位。

生活之中,我們不可消極適應,但在一些無可如何的情況下,我們不應忘記知足常樂。下文《富人與窮人》即是一例。

富人與窮人

清代李漁的小說《鶴歸樓》裏,講了一個由“不知足”到“知足”的故事:近日有個富民出門作客,歇在飯店之中。時當酷夏,蚊聲如雷,自己懸了紗帳,臥在其中,但聞轟轟之聲,不見嗷嗷之狀。回想在家的樂處,丫環打扇,伴當驅蚊,連這種惡聲也無由入耳,就不覺怨悵起來。另有一個窮人,與他同房宿歇,不但沒有紗帳,連被單也不見一條。睡到半夜,被蚊蟲叮不過,隻得起來行走,在他紗帳外麵跑來跑去,竟像被人趕逐一般,要使渾身肌肉動而不靜,省得蚊蟲著體。富民看見此狀,甚有憐憫之心,不想那個窮人,不但不叫苦,還自己稱讚說他是個福人,把“快樂”二字叫不絕口。富民驚詫不已,問他:“勞苦異常,哪些快樂?”那窮人道:“我起先也曾怨苦,忽然想到一處,就不覺快樂起來。”富民問他想到哪一些。窮人道:“想到牢獄之中,罪人受苦的形狀,此時上了押床,渾身的肢體動彈不得,就被蚊蟲叮死,也隻好做露筋娘娘。要學我這舒展自由,往來無礙的光景,怎得能夠?所以身雖勞碌,心境一毫不苦,不知不覺就自家得意起來。”富人聽了,不覺通身汗下,才曉得睡在帳裏、思念家中的不是。若還世上的苦人都用了這個法子,把地獄認作天堂,逆旅翻為順境,黃連樹下好彈琴,陋巷之中盡堪行樂,不但容顏不老,須發難皤,連那禍患休嘉,也會潛消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