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本德宗道章第四 道德乃人生之根本(6)(2 / 3)

就這樣,每當他覺得眼睛痛時——不過,這種情況越來越少——隻要他走到隔壁房間裏,在病榻旁坐一會兒,就會傷心掉淚,眼睛頓時就不疼了。另一個“他”越是病痛難熬,他的眼痛消失得越快。

不幸的是,那窮苦潦倒的病人受到了比以前好的治療,在某一個晚上溜走了。而那個億萬富翁卻不知怎麼搞的,染上了一種病,臥床不起,受著同樣的痛苦。病魔並沒有放過他,他很快變成了一具醜陋的僵屍,隻有兩隻眼睛依舊完好無恙。

這是法國作家吉爾貝·塞斯布隆的小說《幹涸的眼睛》的梗概。故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徹底自私的人的醜陋嘴臉。

一般來說,自私自利的人都是鼠目寸光者。他們所關心的永遠是眼前的利益,他們所患的是利益上的近視症。他們錯誤地認為理想是空的,追求個人利益是實的,“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使自己成了“拍拍肚皮吃飽了,摸摸腦袋糊塗了”的時代落伍者。因而當他們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時,永遠是斤斤計較的,永遠是爭先恐後的,總是擔心自己吃虧。而且他們往往還有這樣一種奇怪的變態心理:若是爭不到利益,那麼就等於自己利益的失去,其內心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平衡不下來,正因為有這種心態,所以自己無法享受的事,也絕不讓他人享受。自私自利的人處理不好與他人的關係,總是處於緊張、衝突之中,而且自私自利的人在解釋人際關係緊張的原因時,永遠將責任歸之於他人,並認為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

■ 職場活用 ■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寬廣,他成功的機會就可能有多大。心胸和機會往往成正比。職場上,有些人總是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界線劃分得一清二楚,他們在工作中總是表現出一副例行公事的架勢。隻知道獲取一分報酬才付出一分努力。這種自私自利的人一開始隻是為了爭取個人的小利益,但久而久之,當爭名逐利變成一種習慣時,為利益而利益,為計較而計較,就會使人變得心胸狹窄。這不僅會造成老板和公司的損失,也會扼殺他們的創造力和責任感。

布賴恩的故事

與布賴恩相處時,人們往往會被他發自內心的興致感染,所以能同他坐下來聊上好幾個小時。他對別人的言談話語很留意,對別人微妙的情緒變化也很敏感,並能適當地流露真情,單單同他待在一起就讓入覺得心情舒暢。但以前可不是這樣的,二十幾年來,布賴恩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布賴思來找我的時候,正值事業的顛蜂,他幾乎事事如意,隻是對自己的成就缺乏滿足感。他已結了婚,有三個孩子,在風景秀麗的地方擁有兩所住宅,足跡遍布世界各地,而且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他定期去做禮拜,而且是教會董事會的成員。然而一無所缺的布賴思最終卻感覺自己一無所有,沒有什麼能讓他滿足。

多年以來,布賴恩的眼裏隻有自己,其他的人、事、物隻不過是他獵取的對象罷了,做禮拜也僅僅是個形式。布賴恩似乎走不出自己的小天地,融入不到他人的世界中。他把自己禁錮起來,對什麼事都不滿意,這種情緒不斷增長,使他越陷越深。布賴恩終於嚐到了自私自利的苦果。

布賴恩可謂是迷途知返。職場中,付出多少,得到多少,這是一個基本的社會規則。也許你的投入無法立刻得到回報,但不要因此氣餒,一如既往地付出,回報可能會在不經意間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除了老板以外,回報也可能來自他人,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出現。有些人通常會想:“公司和老板為我做了些什麼?”而那些富有遠見的人則會想:“我能為老板做些什麼?”大多數人都認為盡自己的能力完成分配的任務,對得起自己的薪水就可以了。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要想取得成功,必須付出更多,才能獲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