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遵義章第五 成大事者須遵循的規律(6)(1 / 3)

【王氏注】心實奸狡,假仁義而取虛名;內務貪饕,外恭勤而惑於眾。朦朧上下,釣譽沽名;雖有名、祿,不能久遠;名不勝實,後必敗亡。

■ 解讀 ■

常言說“名副其實”,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應該實實在在。於事物而言,若是羊質虎皮,則為文不符實,必損其威;於人而言,若外似君子,內實小人,是為表裏不符,則必耗其德;於官而言,若德薄而位尊,則必損其明。

■ 處世活用 ■

為人處世,要做到名實相符,不可為浮名而累。擁有超過自己實際能力名聲的人,雖可取得一時的虛榮,但時間長了,總會被別人識破本來麵目,終至會被鄙棄。而在自己維護虛假的名聲的過程中,整天戰戰兢兢,患得患失,於身於心都有損害,可謂得不償失。南郭先生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混飯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裏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ǐ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湣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做好準備,他將讓300人一個個地輪流來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接到命令後都積極練習,都想一展身手,隻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隻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隻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做到名副其實。這樣,才能經得住一切考驗。

■ 職場活用 ■

身處職場,做到名實相符,有真才實學是很重要的。所謂“真才實學”,是指某人在某個領域有一定的獨立見解,並且有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於一個人的成功來說,知識、能力、優秀的個人素質就是真才實學的表現。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不可華而不實,眼高手低,甚至於為了利益而沽名釣譽,虛妄於花拳繡腿,玩弄花招,這樣的結果隻能是適得其反。

四張文憑四處碰壁,三本剪報當上記者

春節過後,某地船運大隊爆出一條新聞:士兵隊戰士楊濤前年退伍後,懷揣4張大、中專文憑找工作,至今仍無著落。而與他同年入伍的士官吳軍,去年底退伍後拿著三本貼有在部隊發表的300多篇稿件的剪報本求職,隻用半個月時間就被一家報社聘為記者。

楊濤和吳軍都是從湖北省洪湖市入伍的。新兵下連時,楊濤被分到了士兵隊。他不重視結合本職工作學習,卻片麵認為隻要具有“高學曆”文憑就能拿到未來競爭工作的“上崗證”。為此,他當年就報名參加了一家軍地兩用人才學校的中專函授,後來又相繼參加了另外3家院校的大專函授,分別獲得了畢業或結業證書。不料退伍回到家鄉後,他拿著4張文憑先後到10餘家企事業單位求職,均未能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隻好四處幹臨時工。而大隊政治處報道員吳軍,自從迷上新聞報道後,深鑽細研,苦學不輟,入伍5年來,共在軍內外報刊、電台發表稿件300多篇。他退伍不久,就被洪湖市一家報社看中。

大隊領導結合此事,針對少數官兵中存在的隻重學曆,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質的現象,開展了“有了高學曆就有了參與競爭的敲門磚嗎?”的討論,幫助大家澄清了模糊認識,端正了學習態度。同時,大隊為幫助戰士提高參與未來競爭的能力,還開設了計算機知識、英語輔導、財務會計、果樹栽培等兩用人才培訓班。

在“憑競爭就業、靠能力吃飯”的今天,麵對知識爆炸、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需求的人員素質越來越高的現實,隻有真才實學,個人的擇業範圍才能擴大,施展才華的天地才更加廣闊。這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每個人必須珍惜時光學習知識,這就需要我們根據自身喜好,從個人實際出發,需要什麼就學什麼,急需什麼就學什麼。這樣才能緊跟時代潮流,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