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遵義章第五 成大事者須遵循的規律(10)(1 / 3)

當漢宣帝還在民間的時候,得到丙吉的幫助。漢宣帝朝,丙吉憑借自己的實力,從太子太傅做到禦史大夫,最後代替魏相當丞相。關於舊時對漢宣帝的恩情,丙吉絕口不提,朝廷也一直不知。直到地節三年(前67),這時漢宣帝已經當皇帝8年了。這一年,掖庭宮婢女讓人上書,說自己照看小時侯的皇帝有功,希望能夠得到封賞。有關部門在調查的時候,掖庭令聽宮婢說丙吉知道具體情況。掖庭令就帶著她去見當時是禦史大夫的丙吉。丙吉一看確實認識,但指出她照看不周,並因此受到笞杖處罰,根本沒有功勞,隻有渭城的胡組、淮陽的郭徵卿有恩。漢宣帝親自過問,這才知道丙吉的功勞,於是封丙吉為博陽侯。

五風三年(前55)春天,丙吉病重。漢宣帝親自來探望,並問丙吉假如不幸去世,誰可以代替他做丞相。丙吉推薦了杜延年、於定國和陳萬年,後來這三個人或出任禦史大夫或出任丞相,而且都很稱職,得到漢宣帝的稱讚。丙吉死後被封為定侯。他的兒子丙顯官至衛尉、太仆,曾經因為違法斂財受到彈劾,但漢宣帝的兒子漢元帝念舊恩,不忍處決,隻是將他們家的食邑減少了四百戶。多年以後,丙吉家已經失去封侯32年,還被後來的漢成帝想起,丙吉的兒子丙昌被重新封為博陽侯,丙吉的孫子被封為中郎將。

19. 用人不可計前嫌

原文

念舊而棄新功者凶。

譯文

念及別人舊惡,忘記其所立新功的,會遭來大凶。

名家注解

【張商英注】切齒於睚眥之怨,眷眷於一飯之恩者,匹夫之量。有誌於天下者,雖仇必用,以其才也;雖怨必錄,以其功也。漢高祖侯雍齒,錄功也;唐太宗相魏鄭公(征),用才也。

【王氏注】賞功行政,雖仇必用;罰罪施刑,雖親不赦。如齊桓公用管仲,棄舊仇,而重其才;唐太宗相魏征,舍前恨,而用其能;舊有小過,新立大功。因恨不錄者凶。

■ 解讀 ■

漢高祖不計較與雍齒有私仇,仍然封他為什方侯;唐太宗不在意魏征曾是李建成的老師,仍然任命他為宰相,這都是成大事者的氣量和風度。那種念念不忘誰瞪了自己一眼,誰罵過自己一句,非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方解心頭之恨的做法,會遭到意外凶險。

■ 處世活用 ■

為人處世,不可心胸狹隘,對別人的過失耿耿於懷,總是想著記恨和報複別人,得理不饒人,勢必會使別人對你敬而遠之,不願意與你交往。相反,如果胸懷豁達開朗,善於體諒寬容或者忘卻別人的過失,反而常常會令他人感到愧疚和後悔,並以加倍的友好來彌補過去的失誤。在向對方解釋、道歉、疏通感情的過程中,一定要顯得自然大方,要看準時機,把握好火候,盡量在共同活動中,不露聲色地來消除隔閡,絕不要裝腔作勢,也不可生硬唐突,更不要過分熱情,以免引起對方疑惑、猜忌、反感,導致更多的不滿。清代著名的徽商胡雪岩可謂是深明“不計前嫌”之道。

不計前嫌的胡雪岩

胡雪岩自己開了阜康錢莊,開始也確實沒什麼名頭,“阜康”完全是個後輩名聲,但胡雪岩卻一直想把阜康錢莊的名聲做大。胡雪岩初到湖州,順便去錢莊行業逛了逛,發現湖州的錢莊本錢太小,眼光也小得可憐,但阜康的名氣當時連小錢莊也比不上,因此這些小錢莊對“阜康”並不重視。

胡雪岩來到一家隻有一個小門麵的錢莊裏,不動聲色地問阜康錢莊的彙票兌不兌。這家錢莊老板聽了麵露鄙夷之色,講道:“‘阜康’是什麼角色,我們怎麼會跟這種下三流的錢莊搭邊。”老板甚至對其他人大講“阜康”的壞話,說什麼底氣不足、不講信用、必將倒灶等等。胡雪岩非常生氣,他逛了這麼多家錢莊,公然鄙薄“阜康”錢莊的僅此一家,他記住了這個名叫“永興盛”的錢莊,胡雪岩心裏暗地發個誓:“看我到時候怎樣收拾你!”

數年後,胡雪岩又路過此地,突然想起這件多年以前的不快事,便打算狠狠地報複一下。為此,他打聽了這位錢莊的底細。打聽清楚後,胡雪岩大為失望,這家錢莊的後台老板小得可憐,其底細不及自己錢莊的一個零頭。有人勸胡雪岩將這個小錢莊一舉拿下,但胡雪岩頓時覺得這樣做沒有絲毫意義,如果對手是個大錢莊,可以跟他鬥智鬥勇,鬥得好,名利雙收。但這家錢莊實在是小得可憐、不堪一擊,且早已負債累累,放出去的賬又難收回。此時胡雪岩若再插一手,倒閉關門是必然的了。胡雪岩認為,大家都在商場上混飯吃,不容易,並且搞垮這樣一個錢莊對自己沒有半點好處,甚至還會背上以大欺小的惡名。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不能為泄自己的怨氣而做。於是,胡雪岩當即打定主意:“算了,算了,以後再說吧,說不定可以跟他交個朋友。”

此後,大筆的債務使這家錢莊老板整天愁眉苦臉。胡雪岩此時正想在此地開辦一個錢莊,於是想把這家錢莊收到自己手上。而這家錢莊不僅店麵大、地理位置好,連人手都是現成的。於是胡雪岩開始行動了,出了一筆巨資,將債務了斷。錢莊老板迫於困境,隻有乖乖地按胡雪岩的意思辦。胡雪岩為人向來寬宏大度,並且用人不喜勉強,加上他出手大方,舍得花銀子,錢莊老板同意做胡雪岩的下手。胡雪岩對此也頗為得意,一舉三得:了卻早年心事;找到一家理想的代理;幫助了錢莊老板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