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認識台灣(1 / 2)

地理

台灣是我國的第一大島,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千米;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千米;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千米,是亞太地區海、空運交通要道。

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台灣本島麵積為35873平方千米,若再加上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麵積為36006平方千米。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裏,寬70~221海裏,平均寬度約108海裏,是中國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

台灣本島東西狹而南北長,全島有三分之二的麵積分布著高山林地,其他部分則由丘陵、平台高地、海岸平原及盆地所構成,主要山脈皆為南北走向。中央山脈由北到南縱貫全島,是台灣東、西部河川的分水嶺;其西側的玉山山脈,主峰海拔接近4000米,為東北亞第一高峰。

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裏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穀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裏盆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氣候

由於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台灣的氣候特點與處於同一緯度的大陸地區的雲南、廣西和廣東等地相仿,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約22℃。每年4~11月是台灣的夏季,最熱的7月份,全省平均氣溫28℃;12月到翌年3月,為涼爽的“冬季” ,最冷的2月份,台北市平均氣溫15℃左右,而在台灣南端的恒春,平均氣溫20℃以上,宛如大陸北方的初夏,無怪乎人們稱之為“恒春” ,意即“四季長春” 。 四季中,以春冬兩季的變化較大,夏秋變化較小,有著最適合旅遊的天氣。一般地區終年不見霜雪,隻有位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可一瞥雪花的影子。

台灣四麵環海,受海洋性季風影響,夏秋多暴雨、台風,年平均降雨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區的降雨時間集中在夏季,尤以6~8月最多。

台灣是我國受台風影響最多的省份,附近海麵為夏季台風的主要通道。每年6~10月是台風季節;其中,7~9月台風次數最為頻繁。

民族與人口

台灣總人口2300萬。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 ,他們中的80%左右祖籍福建,以漳(州)、泉(州)人為最多;約20%祖籍廣東,以梅(縣)、潮(州)人最多。

台灣還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達悟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13個原住民族群,約有48.4萬人,分居於全省各地。迄今,布農族仍保持嚴格的父係社會,阿美族是典型的母係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