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飛來橫禍擋不住(1)(1 / 2)

不經意間,太平心裏對母親產生了一股恨意,盡管恨她,太平心裏還是認為母親是個偉大的女人。崇拜和憎恨交織在一起,這是一種折磨人的感情,因為這層感情,她跟上官婉兒心理上的距離忽然近了不少。上官婉兒的感情跟她很類似,武則天殺害了上官婉兒的全家,最終卻折服和同化了上官婉兒,上官婉兒對武則天又愛又恨,愛到眼裏隻能容得下武則天,天下的女人個個一錢不值,隻有武則天才是女人中的龍鳳。恨到想把武則天碎屍萬段,以報滅門之仇,然而上官婉兒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跟武則天抗衡,這種恨根本找不到出路。

薛紹是一個好老公,能夠當駙馬的男人基本上都是好老公,好脾氣的公主不是沒有,但太平公主肯定不是。太平公主從小萬千寵愛集於一身,你讓她從刁蠻任性的公主變成一個溫婉賢淑的賢妻良母,不太現實。

小兩口的生活倒也甜蜜,太平公主很喜歡這個寬容大度的駙馬,麵對自己的驕傲無禮,薛紹總是一副很有涵養的樣子。自己不開心的時候,薛紹會哄著自己,自己突發奇想,想去什麼地方玩的時候,薛紹一定會陪著自己去。

婚後第一年,夫妻倆就產下了一個兒子薛崇訓,第二年產下了薛崇簡,第三年生下了長女薛美,沉浸在天倫之樂裏的太平公主似乎忘了自己身在權場之中。這也難怪,帝國表麵上風平浪靜,井然有序,官僚機器也運轉良好。其實內部躁動不安,大家都預感到帝國遲早會麵臨一場巨變。

弘道元年,唐高宗駕崩,帝國的權柄落入武則天一人手中。高宗在逝世前,將大位傳給太子李顯,並下詔說有軍國大事不決者,聽憑天後裁斷。在頒布這道詔書之前,高宗一定知道其中的風險,這說明他對武則天的能力是非常相信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在明知武則天會擅權的情況下,仍然授予她攝政的權力。

高宗不會料到,還沒三個月,武則天就廢掉新皇帝李顯。這次廢帝是武則天通往最高權力關鍵的一步,是一場沒有流血的政變。政變之後,武則天實際上已經是個皇帝了,連對皇帝生殺予奪的權力都操縱在她手中,帝國裏已經沒有製衡她的力量。

雖然武則天扶立李旦當皇帝,但李旦是個不折不扣的傀儡,處於武則天嚴密的監控中。李旦繼位後,武則天臨朝稱製,半年過去了,全不見太後有還政新皇的打算,倒是全國各地爭相出現祥瑞,大有讓太後直接擠上皇帝寶座的意思。

眼看著太後正緊鑼密鼓地往寶座上走,朝野上下一些失意的人開始聚集起來。在這些失意的人中,為首的當推徐敬業。徐敬業是英國公李績的孫子,李績本姓徐,唐太宗見他功勞大,就賞他姓李。徐敬業的名聲雖然響,其實也是個誌大才疏的人,他雖然從小就跟著祖父征戰,有勇武的名聲,但比起祖父還是差了一大截。至於駱賓王,完全是一個官場失意的文人。魏思溫、薛仲璋等人也對武後的行為很不滿,他們聚集在揚州,發動了揚州叛亂。

本來武則天還沒那麼快稱帝,鎮壓叛亂之後,她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

當上皇帝對武則天來說並不難,難的是坐穩皇位,李唐宗室一大堆人在瞅著她,個個眼裏冒火。武則天當然很清楚這些目光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想把自己燒成灰,如果不殺掉一批人,這皇位終究還是燙屁股的。

李唐宗室裏不乏一些能人,李孝逸是其中之一。李孝逸是唐高祖李淵的弟弟李神通的兒子,揚州叛亂就是他平定的,他的問題還是屬於“兔死狗烹”和“功高震主”的範疇,武承嗣對武則天進讒言,說李孝逸的名字中有兔,兔是月中之物,說明此人非尋常之人,應當除掉。武則天念他是功臣,沒有處死他,而是把他流放到嶺南。不幸的是,李孝逸在流放途中死去。

武則天對宗室的任何舉動都會引起李唐後代的高度敏感,李唐宗室諸王不可能坐以待斃。越王李貞是李世民的第八個兒子,他對武則天的種種行為就高度關注,認為武則天即將對李唐宗室大開殺戒,事實上他的預感是正確的,武則天確實有打壓李唐宗室的意思。

李貞與長子琅邪王李衝密謀起事,既然起事,當然希望李唐宗室的人加入。韓王李元嘉和其子李譔、魯王李靈夔和其子李藹、霍王李元軌和其子李緒都加入了謀反行列。唐朝的宗室力量遠不如漢朝,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避免秦二世而亡的局麵,加大了諸王的權力。唐朝從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開始,就注定了會加強對宗室的防範。

所以,李唐宗室固然集體對武則天不滿,但他們的權力以及手中可用的兵還是非常有限的,他們要扳倒武則天不僅要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需要天下百姓能夠積極響應。

在武則天稱帝之前,這些人就在密謀,一直到垂拱四年才爆發。琅邪王李衝行事急躁,還沒和宗室們先聯絡好,就率先起義,然後發檄文給諸王,邀請大家共同起事,直取洛陽。李衝這麼一搞就壞事了,等於是把宗室的密謀完全暴露出來,武則天是個手腕強硬的女人,得知有叛亂的陰謀,她正好可以把那些不服的宗室一網打盡,本來就愁找不到借口,李衝正好給她送來一個刀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