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宮院深深(1 / 2)

約莫到了午時,百裏珩方攜著信妃出現。

按照皇家儀製,春獵這種大事,原本隻有中宮皇後有資格伴駕。

但長孫嬙常年稱病,這樁好事便落在了宮中位份最高,也最受寵愛的信妃頭上。

最初那幾年,滿朝文武,京中百姓,都覺順理成章,也不曾有什麼閑言傳出。

可近兩年,包括禮部一些官員在內,不少人對此事漸漸生出了微詞。

堂堂國母,即便生了再重的病,太醫院中還有那麼多位醫術高明的太醫可以為其醫治,哪有年年稱病的道理。

更何況,每年除夕,皇上都要攜皇後共登城門,與民同慶。長孫嬙從來都是氣色紅潤,精神爍爍,看不出有重病之相。

因此,有人開始猜測,會不會是百裏珩太過寵愛信妃,導致其侍寵生嬌,故意打壓皇後,僭越位份。

畢竟,在所有人眼中,他們的長孫皇後可是一位溫良柔善,雍容端莊的女子,若是有人相欺,她必定會為了大局著想,大度忍讓。

要知道,自古寵妾滅妻都是大忌。

呂氏春秋有言:妻妾不分則家室亂。

曆朝曆代,對於寵妾滅妻之事,都是嚴懲不貸。

重臣犯之,撤職降罪。皇親國戚犯之,削爵下牢。若是一國之君犯之,那可是要被世人唾罵,更要被後世口誅筆伐的。

此猜測一出,不論朝堂民間,對於信妃和百裏珩的不滿頓時甚囂塵上。

最後還是長孫嬙親自發布鳳詔,說明自己常年操勞,體有頑疾,不宜遠行,才把這事平息下去。

隻是此後,百姓對於信妃的好感度大大下降,更有人曾以“妖妃”為題,寫詩唾罵,一度在京中廣為流傳。

曾經的慕芸萱,聽說此事的時候,也很為長孫嬙抱不平。

不過現在想來,那時的自己,也和很多人一樣,被長孫嬙算計了而已。

其實隻要稍微仔細想想,就能明白這其中的彎彎繞繞。

輿論之所以一邊倒的偏向了長孫嬙,是因為從一開始,長孫嬙就以一個弱者的姿態出現。

她主動稱病,不參加春獵,而且刻意低調,襯托信妃的張揚。

這一切,無非就是為了樹立出一個與世無爭的淡泊皇後的形象,奠定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然後,她便在暗中蟄伏等待,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借他人之手,對信妃造成致命一擊。

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最初的幾年相安無事,卻在一夕之間爆發出來,造成極大轟動的原因。

百姓們,朝官們想不明白,是因為他們不曾在後宮那種爾虞我詐的地方生活過,所以眼睛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他們就相信什麼。

但慕芸萱不一樣,她作為曾經的後宮之主,太明白這後宮中發生的很小一件事,都可能是一個巨大陰謀的開始。

所以,當她跳脫出來,作為一個旁觀人看這些事的時候,自然了然於心。

說起來,這都還要多謝百裏逸。

是他曾經的背叛傷害,才讓她擁有了一雙撥開迷霧見真相的眼睛。

慕芸萱一直都在想這些,忽然被馬車的顛簸驚醒,才發現他們已經出發,在前往獵場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