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高手的三個境界(1 / 3)

我還經常看到這樣的年輕人,也許你就是其中一個——他們家庭條件不錯,沒有什麼生活壓力,但是依然非常非常努力,比當年我為了生存還要更加努力。他們挑工作的最大期待就是能學到東西,要不就是做點兒有意思的事,實在不行也要有一群好玩的人,錢倒還是其次。他們迫切希望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因為隻有這樣,他們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理解自己的可能性,不辜負自己的好青春。

但他們也會很沮喪地發現,即使嚐試了網上說的各種努力方法,自己似乎好像還沒有成為真正的“牛人”。即使每天進步1%,也沒有像勵誌公式上說的那樣一年增長37.8倍。年齡越大,他們好像距離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越遠。他們與那些真正的高手的距離,到底是什麼?

到底是什麼東西決定了努力和回報的關係?

我的另一個身份是新精英生涯的董事長。10年裏,我帶領著這家公司從零做起,參與市場競爭,琢磨商業遊戲法則,現在成為生涯規劃領域市場占有率最大的機構,算是有了些成績。我從商業前輩那裏學到很多東西,我深深理解,一個公司的估值和競爭力,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撬動,個人努力隻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每當這時,“努力和收益不成正比”的困惑就更加明顯,時常讓我陷入思考。幾年下來,我慢慢開始理解這個困局的真正問題所在。

今天,大部分關於個人成長、生涯發展和人生設計的理論,都源自心理學、教育學。這些學科的視角主要是從個體出發,希望個人通過整合、學習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追求一種內在的豐盛。

而很多人期待的提升競爭力、發揮優勢、快速增值等概念,卻來自社會學、經濟學和商業,從這個視角來看,個體在其中隻不過是一個“社會原子”,個性化部分不多。更重要的是抓住趨勢、利用規律、達到外在的社會成功。

這兩個角度如此不同,解釋起來答案就不一樣,比如房價問題。心理學告訴你“房子並不代表安全感”,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是“如何利用杠杆和趨勢投資房產”。

這兩個角度都有自己的好處,但是如果你通過個人的角度希望達到社會的成功,這中間就缺一塊拚圖,你不得不承認:

發揮天賦、追隨熱情,你一定會很幸福,但未必能改變世界;

刻意練習1萬小時,你會進入心流,持續突破,但未必能成為公認的高手;

全心全意打磨一件事情,你會獲得寧靜,但未必能創造價值。

而這個時代真正的高手,幾乎都有一個特點——他們既懂得如何驅動自己持續地努力和積累,也懂得借助社會和科技趨勢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所有這些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最明顯的共同特點,就是階段性的非線性成長、躍遷式的上升。每隔幾年,他們突然上一個台階,眼界、想法、能力、調用的資源和身價都完全不同。這就是利用規律放大個人努力的結果。

我還經常看到這樣的年輕人,也許你就是其中一個——他們家庭條件不錯,沒有什麼生活壓力,但是依然非常非常努力,比當年我為了生存還要更加努力。他們挑工作的最大期待就是能學到東西,要不就是做點兒有意思的事,實在不行也要有一群好玩的人,錢倒還是其次。他們迫切希望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因為隻有這樣,他們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理解自己的可能性,不辜負自己的好青春。

但他們也會很沮喪地發現,即使嚐試了網上說的各種努力方法,自己似乎好像還沒有成為真正的“牛人”。即使每天進步1%,也沒有像勵誌公式上說的那樣一年增長37.8倍。年齡越大,他們好像距離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越遠。他們與那些真正的高手的距離,到底是什麼?

到底是什麼東西決定了努力和回報的關係?

我的另一個身份是新精英生涯的董事長。10年裏,我帶領著這家公司從零做起,參與市場競爭,琢磨商業遊戲法則,現在成為生涯規劃領域市場占有率最大的機構,算是有了些成績。我從商業前輩那裏學到很多東西,我深深理解,一個公司的估值和競爭力,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撬動,個人努力隻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每當這時,“努力和收益不成正比”的困惑就更加明顯,時常讓我陷入思考。幾年下來,我慢慢開始理解這個困局的真正問題所在。

今天,大部分關於個人成長、生涯發展和人生設計的理論,都源自心理學、教育學。這些學科的視角主要是從個體出發,希望個人通過整合、學習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追求一種內在的豐盛。

而很多人期待的提升競爭力、發揮優勢、快速增值等概念,卻來自社會學、經濟學和商業,從這個視角來看,個體在其中隻不過是一個“社會原子”,個性化部分不多。更重要的是抓住趨勢、利用規律、達到外在的社會成功。

這兩個角度如此不同,解釋起來答案就不一樣,比如房價問題。心理學告訴你“房子並不代表安全感”,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是“如何利用杠杆和趨勢投資房產”。

這兩個角度都有自己的好處,但是如果你通過個人的角度希望達到社會的成功,這中間就缺一塊拚圖,你不得不承認:

發揮天賦、追隨熱情,你一定會很幸福,但未必能改變世界;

刻意練習1萬小時,你會進入心流,持續突破,但未必能成為公認的高手;

全心全意打磨一件事情,你會獲得寧靜,但未必能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