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語詞理解的不同,詩篇的全局竟可為之改觀!詩篇開頭第一句:“君子偕老”,“偕老”,就是一起老,也就是常說的“白頭偕老”。兩口子結了婚以後半道散了,不論是一方死去還是離異,都被認為是人生大不幸。詩篇實際一上來就暗示讀者:詩要表現的人物,是一個半路喪偶的苦主。然後詩篇從頭到腳地誇讚她的“副笄”,即她作為君夫人的首飾;還誇讚她“委委佗佗,如山如河”的君夫人的衣服圖案,讚美君夫人的禮服穿在她身上是那麼的合體,那麼的優雅和美麗,其實都是在為“之子不淑,雲如之何”的感歎做鋪墊,以加深同情惋惜之意。詩篇中的女子是那樣的美麗,可也是“無如命何”,紅顏薄命,才越發令人同情啊!
風詩同情下層蠶女,也同情上層的美麗孀婦,在這一點上,作為文學,風詩也是“萬眾同悲”大包容的情懷。此外,同情弱小,在風詩中,還與對弱小抗爭強大邪惡的讚美相兼容。表現這方麵內容的詩就是《豳風·鴟鴞》篇:
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據,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鴟鴞”就是貓頭鷹,又稱夜貓子。有些注釋說是鵂鶹,鵂鶹個小,不是。老話說: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又說“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實際貓頭鷹哪會“笑”?是它往往在夜晚的連成一氣的叫聲,很嚇人。傳說貓頭鷹一笑就要死人,過去的北方農村就相信這個說法,所以一旦貓頭鷹到了村上,筆者幼年時經曆過一次,全村人都行動起來了,轟它,趕它離開。真是視之為大不吉祥啊!可是,在遠古時代, 可能存在一個鴟鴞崇拜階段,因為紅山文化的玉器,就有酷似鴟鴞的形象。到了《詩經》時代,鴟鴞就已經成為邪惡勢力的象征了。
詩篇第一章說:“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大意是:鴟鴞鴟鴞,你已經把我的孩子取走了,就不要再拆我的房了。我養育兒子很艱辛,很珍愛自己的孩子啊!“恩斯勤斯”的“恩”,是說養孩子付出的情感;“勤”就是勞累;“恩斯勤斯”是一個意思;“斯”是語詞。“鬻子之閔斯”,“鬻子”就是稚子。說詩篇是弱者的抗爭,理由就在頭一段。你看,一上來就說鴟鴞已經奪了我的孩子,言外之意是不許再奪了,我要抗議,我要拚爭了!
這首詩,傳統的解釋與《東山》一樣,都說是周公的歌唱。周武王死了以後,周公輔佐侄子成王,成王當時十來歲、小孩子。這時候,周公的兄弟,就是管叔、蔡叔,還有霍叔,夥同不甘於自己失敗的殷商一起參與,一起造反,局勢非常危險。恰在這時候,周成王、小侄子也懷疑叔叔是不是忠心。於是,據說周公就作了《鴟鴞》這首詩。實際上,不管詩篇是不是周公作,是不是與周公有關,都不影響詩篇內容所具有的抗爭意義。
一個小小語詞理解的不同,詩篇的全局竟可為之改觀!詩篇開頭第一句:“君子偕老”,“偕老”,就是一起老,也就是常說的“白頭偕老”。兩口子結了婚以後半道散了,不論是一方死去還是離異,都被認為是人生大不幸。詩篇實際一上來就暗示讀者:詩要表現的人物,是一個半路喪偶的苦主。然後詩篇從頭到腳地誇讚她的“副笄”,即她作為君夫人的首飾;還誇讚她“委委佗佗,如山如河”的君夫人的衣服圖案,讚美君夫人的禮服穿在她身上是那麼的合體,那麼的優雅和美麗,其實都是在為“之子不淑,雲如之何”的感歎做鋪墊,以加深同情惋惜之意。詩篇中的女子是那樣的美麗,可也是“無如命何”,紅顏薄命,才越發令人同情啊!
風詩同情下層蠶女,也同情上層的美麗孀婦,在這一點上,作為文學,風詩也是“萬眾同悲”大包容的情懷。此外,同情弱小,在風詩中,還與對弱小抗爭強大邪惡的讚美相兼容。表現這方麵內容的詩就是《豳風·鴟鴞》篇:
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據,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鴟鴞”就是貓頭鷹,又稱夜貓子。有些注釋說是鵂鶹,鵂鶹個小,不是。老話說: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又說“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實際貓頭鷹哪會“笑”?是它往往在夜晚的連成一氣的叫聲,很嚇人。傳說貓頭鷹一笑就要死人,過去的北方農村就相信這個說法,所以一旦貓頭鷹到了村上,筆者幼年時經曆過一次,全村人都行動起來了,轟它,趕它離開。真是視之為大不吉祥啊!可是,在遠古時代, 可能存在一個鴟鴞崇拜階段,因為紅山文化的玉器,就有酷似鴟鴞的形象。到了《詩經》時代,鴟鴞就已經成為邪惡勢力的象征了。
詩篇第一章說:“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大意是:鴟鴞鴟鴞,你已經把我的孩子取走了,就不要再拆我的房了。我養育兒子很艱辛,很珍愛自己的孩子啊!“恩斯勤斯”的“恩”,是說養孩子付出的情感;“勤”就是勞累;“恩斯勤斯”是一個意思;“斯”是語詞。“鬻子之閔斯”,“鬻子”就是稚子。說詩篇是弱者的抗爭,理由就在頭一段。你看,一上來就說鴟鴞已經奪了我的孩子,言外之意是不許再奪了,我要抗議,我要拚爭了!
這首詩,傳統的解釋與《東山》一樣,都說是周公的歌唱。周武王死了以後,周公輔佐侄子成王,成王當時十來歲、小孩子。這時候,周公的兄弟,就是管叔、蔡叔,還有霍叔,夥同不甘於自己失敗的殷商一起參與,一起造反,局勢非常危險。恰在這時候,周成王、小侄子也懷疑叔叔是不是忠心。於是,據說周公就作了《鴟鴞》這首詩。實際上,不管詩篇是不是周公作,是不是與周公有關,都不影響詩篇內容所具有的抗爭意義。
第一章上來就警告鴟鴞,不要再過分了。如果真是與周公相關,第一章所指的“既取我子”,就是指管叔、蔡叔等周家兄弟被殷商勢力迷惑勾引,周家暫時處於不利地位。詩篇接著說:“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與第一章的哀哀之詞不同,這一章話說得口氣強硬:我要趁著老天還沒下雨,要去尋找“桑土”,就是桑根,或為桑根皮,來搭建房子,“綢繆牖戶”;“牖”是窗,“戶”是門,“綢繆”就是纏繞,用桑根樹皮把門戶纏得緊緊的。有了堅固的鳥窩為根據,“今女(汝)下民”——這也是居高臨下的口吻——誰敢欺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