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做學術、高科技、某些金融工作,在海外漂著是為了什麼?美好生活?國內發展迅猛,10年後看,當年瞧不上的同學過得比自己好,休閑時間多,行業地位高,而自己不過是一個資深職員。曾經苦背單詞、四處奔波,為何不過如此?隻是找份海外工作是不夠的。要升級,必須選中起風的地方。
社交習慣也靠家族積累
人一開始,就是勤奮;家族積累不足的,要更勤奮,所謂吃苦耐勞。勤奮到一定程度,僅僅勤奮也不夠了。這時需要社會資源和行為格局,這些也來自家族積累。家族積累的不僅是財富,家裏有一點錢,你才能讓父母支持你自費出國,或讓父母幫你在大城市出首付。但家族積累的還有社會資源,還有為了協調社會資源所需要的行為格局,乃至思維模式。
如果父母隻是在家裏的城市積累了一些社會資源,而你到了一個陌生的大城市,你就要自己開始積累資源。當你剛開始工作、步入社會,你隻是一個兵,幹多少拿多少,你不可能掌握重要的職位,上司也不會把核心的資源交給你,萬一出了問題,很麻煩,還沒有信任你的時候,你就不會獲得入場券。
工作一段時間,自己成為一個可靠的人,上司布置的工作,按時完成、甚至超量完成,你的努力,得到回報。幹活是可以了,一些事情都能頂上。你的收入從5千元到1萬元,到3萬元,再到5萬元。50萬元是個坎,很難過去這一關。接下來,要做重要項目,或者做大流量,都需要社會資源,這些人不是你巴結就可以,而是真心願意與你合作。像你一樣拚命的人很多,像你一樣聰明的人,大城市的地鐵裏也到處都是,你憑什麼得到好機會?好機會為什麼交給你?隻有信任。信任,不是單純對你的能力,還有對你的人品。人品靠日常工作接觸、非工作的社交活動等各種活動來慢慢積累。你必須參與這些活動,既要被人認識,也要反複練習待人接物的行為舉止、說話方式。
如果你的父母從小就有一些社會活動,在飯桌上常常說起,或者帶你出去見識,把你介紹給長輩,你就獲得了這種意識,你也會無意中模仿父母的行為,以後待人處事都很得體,大家都願意跟你接觸,在新的大城市你會如法炮製。社交行為也是家族積累的產物。但是,如果你的父母沒有積累社會資源的習慣,如果你在家裏從沒見過、很少聽說他們參加什麼社會活動,那麼,你就不會有這種習慣。
沒有這種習慣,你總是朝九晚五,下班回家,周末跟同學老鄉一起玩;沒有這種習慣,你在跟上司、領導、高手接觸時,可能還固執己見,有意無意挑戰對方,那麼,你幾乎就給自己關上了讓別人信任你的窗口。僅僅勤奮,幹多少拿多少,在工位上刨食,跟在一塊土地上刨食一樣,成果都是有限的,天花板5年就到。然後你無法向前,因為沒人帶領你,你還不知道為什麼。你也許很久都意識不到,人們對你的社會信任不夠。誰會來提醒你,搞好社會關係呢?誰會來跟你說,你不要太獨、太自我,完全按個人性格做事呢?誰都不願冒著刺激你的風險。除非有貴人提醒,除非有你信任的人一再示範,否則你很難意識到。這種事,書本上不寫,學校裏不教,隻在人世間流傳。
但人到底是有能力反思自己的。你知道了聰明勤奮的普通結局,你就開始想辦法。不是偷、不是混,不是玩公司政治,而是意識到要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更多的人服務。沒有反思,沒有自我改造,人會被定死在自己出身的社會階層的典型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中,畢業5~7年、人生到30歲,就會定型。但如果人勇於否定自己的部分過去,勇於自我改造,找到貴人、信任貴人、獲得信任、反複練習,人可以超出自己的出身階層的行為模式,為企業、為行業、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這就是主動設計人生的意義。行為模式也是家族積累的產物,如果在此方麵你的家族積累不足,那就從你開始積累!我們要積累財富,積累社會資源,積累好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格局,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如果不是做學術、高科技、某些金融工作,在海外漂著是為了什麼?美好生活?國內發展迅猛,10年後看,當年瞧不上的同學過得比自己好,休閑時間多,行業地位高,而自己不過是一個資深職員。曾經苦背單詞、四處奔波,為何不過如此?隻是找份海外工作是不夠的。要升級,必須選中起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