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言聽計從讓仇士良很是受用,到後來,他就連武宗寵信親近的身邊人也不放過,很多樂工、近侍都不能幸免於難。然而,武宗畢竟不像文宗那樣柔弱,這位剛上任的皇帝剛毅果敢,他表麵上給足了仇士良麵子,內心其實是在等待時機除掉這個大禍害。
仇士良為禍朝廷,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一心要鏟除武宗信任的人,這其中就包括當時的宰相李德裕。
一次,李德裕要起草一項赦令,仇士良知道這件事後,就到神策軍那裏去散播謠言,說李德裕要縮減神策軍的開支,大家以後都得要縮衣減食過苦日子了。仇士良是隻老狐狸了,鼓動人心的事根本就不在話下。果然,他的三言兩語沒一會兒就在神策軍中掀起了一片嘩然。將士們都滿麵怒容,說要找宰相算賬。
仇士良見狀,心中狂喜不已,還火上澆油地引導了一句:“這件事千真萬確,將士們如果有怨言的話,不如前去理論,到時看李德裕還敢不敢減免大家的軍餉。”眾人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手持兵器,準備集體去鬧事。
神策軍要鬧事-李德裕這邊很快知道了,連忙進宮去告訴武宗。武宗一聽是仇士良搞的鬼,當時就怒道:“此人不除,朝廷一日不得安寧!”
接著,武宗立刻下旨給神策軍:“此事是朕的意思,跟宰相有什麼關係?神策軍隻需安守本分,如果有什麼異變,殺無赦!”大家誠惶誠恐地接了旨,再也不敢說什麼了。
事後不久,仇士良被武宗削職貶官,他自己也深刻感覺到了皇帝對他的疏遠和憎恨。回想起過去的所作所為,他深知自己樹敵眾多,而現在大勢又逐漸遠去,如果再不隱退,恐怕就要不得好死了。於是,公元843年,這個權傾一時的大宦官向武宗請辭還鄉,武宗順勢答應了他的請求。
仇士良走之前,還對宮中的宦官耳提麵命:“我之所以能在朝中這麼多年,是因為沒讓皇上有空閑的時間啊。你們這些人如果想要權勢,那麼就得想方設法為皇上搜羅奇珍異寶,讓他享盡人間富貴,耽於聲樂美色。隻有這樣,為君的才不會有多餘的時間去讀書觀史,防微杜漸,朝中的大臣也沒有機會能跟君王說上話。如此一來,諸位背靠著九五之尊,麵朝著萬裏江山,想要什麼不都是輕而易舉了嗎?”宦官們聽了,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仇士良專權期間,殺掉了二王、一妃、四宰相,被他陷害誅殺的人多不勝數。他告老還鄉沒多久就在家中死去,武宗在第二年又派人去抄了他的家,削去官爵,唐朝宦官專權的局麵暫時得到了遏製。
阿龍看熱鬧
不用殺人就能穩保權力才是上策
到仇士良為止,唐朝曆史上已經出了不少位極人臣、勢高於天的大宦官了,但放眼看去,很少有能夠善終的,能把這份權力保持到死的更少。權力大則大矣,但常常朝不保夕,人生隻爭那麼幾年的,甚至幾年之後就身敗名裂、命都保不住,還有什麼成就可言呢?權臣要穩保權力,一種方法是“轉正”-自己做皇帝,這個難度太大;一種就是做人收斂些,權力再大也別把力道使盡,多給自己留餘地,就算將來“被退休”了,也能安享晚年。而唐朝的權宦們多數殺氣太甚,一旦背上血債,做人就難了。
8、 終於出了個“小太宗”
公元846年,唐武宗因為長期服食丹藥,臥病在床,很快就要離開人間。一時間,朝廷內外都陷入了一股波譎雲詭的氣氛中,各方勢力蠢蠢欲動。
宦官馬元贄和仇公武等人看著朝中的明爭暗鬥,心中早已有了考量。他們本來想立武宗的兒子,可這些小家夥看上去很機靈,真有一天長大成人,會不好控製。倒不如立一個癡癡傻傻的親王合適。馬元贄陰險地笑著,低聲對仇公武說:“這皇帝之位怕是沒有比光王李忱更合適的了。”仇公武和他相視一笑,彼此心領神會。
光王李忱是武宗的叔叔、憲宗的兒子,兩個宦官說他癡傻,倒也正確。這位親王多年以來沉默寡言,外人都覺得他是一個智障者。曾經有一次,唐文宗召集大臣們舉行宴會。席間,文宗看見光王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就對眾臣說:“你們當中有誰能讓光王開口說話,朕便重重有賞。”
群臣領命後,都走到光王身邊,絞盡腦汁地想讓他開口。誰知光王仿佛是個啞巴,任誰在他麵前說笑逗趣,他都一副目光呆滯的癡傻模樣,眾人紛紛拿他沒轍。從這以後,朝廷內外便開始傳言,說光王是個傻子。
正因為這樣,馬元贄等人才想到了這個呆傻的親王。這樣一個傻子是最合適當傀儡的了。於是,武宗一逝世,光王李忱就被宦官們拉到龍椅上,就是唐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