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的文章多涉及政令教化、經世致用,其政論文章文筆遒勁,風格則剛峻峭拔。《答司馬諫議書》是一篇就新法答複諫官司馬光的書信,文章理足氣盛,委婉和易的語勢中,充滿勁悍剛銳之氣,其推行新法的堅定決心,昭然可見。不但充分顯現了王安石的文格與人格,也證明了文章風格與作家個性、人格兩者間有著密切聯係。此外,王安石的遊記常深入淺出,蘊含警惕世人的深意。如《遊褒禪山記》,是一篇以議論說理取勝的山水遊記,其中寄寓了積極進取的襟懷和貫徹誌向及理想的精神,並勉學者應“深思慎取”,是一篇借題發揮的佳文。

蘇洵自幼熟讀《戰國策》《史記》,故所作文章簡直老練,頗有先秦古勁之風。他擅長史論、策論一類的議論文章,文章論點鮮明,說理透辟。《六國論》就是他的史論名篇之一,是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以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的屈辱政策。文章條理清晰,語言犀利明快,氣勢亦跌宕雄奇,為論說文的上乘之作。

蘇軾一生雖然宦途坎坷,但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卻享譽千古。他秉承歐陽修的理念,完成了詩文革新運動,成為新的文壇領袖,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蘇軾的思想氣度恢弘,才氣縱橫,詩、文、詞、賦、書、畫皆其所擅長。其文章汪洋恣肆,清新自然,千古傳頌。《留侯論》是蘇軾著名的史論,全篇以“忍”字貫串,評價張良的一生,並列舉史實,徹底擺脫世俗陳見,頗能引人入勝。

蘇轍在其父兄的熏陶下,個性相對比較沉靜,性情敦厚,所作文章如其為人,立意平穩,樸實淡雅。蘇轍的文學成就尤以散文為高,其策論更是著稱於世。在記遊方麵的作品則以《黃州快哉亭記》最具代表性,旨在闡發其兄蘇軾為亭命名“快哉”的深意,把敘事、寫景、抒情與議論熔為一爐。其文筆秀傑灑脫,風趣悠遠酣暢,足見蘇轍汪洋淡泊,紆徐條暢的風格,令人有超然物外之思。

“唐宋八大家”中的許多人不僅是卓絕的散文家,還是傑出的詩人、詞人,乃至政治家、哲學家、史學家和書畫家。因此,他們的文章也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其內容之深刻,觀點之精辟,論述之卓越,幾乎達到了當時社會的最前列。可以說,八大家的散文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珍貴寶藏,是國學的重要部分,值得每一個人認真品讀。

本書選編唐宋八大家散文193篇。其中韓愈39篇、柳宗元35篇、歐陽修32篇、蘇洵11篇、曾鞏13篇、王安石21篇、蘇軾32篇、蘇轍10篇。這些散文立意深遠、可讀性強、意境優美。書中涉及的曆史紀年,一般寫明朝代、帝王名稱、年號;同時注明公元紀年,使人了解所發生的事件在整個曆史時序中所占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每篇散文均有翔實的注釋和精辟的鑒賞,重難點字加注拚音和直音,並在最後配綴後人評價。鑒賞文字除解讀背景、梳理結構外,還著重說明該作家的散文創作成就和特點,使大家能盡覽“八大家”散文的概貌和精髓。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相關著作,在此謹致謝意。其中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