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史話(上)(1 / 3)

1956年評定國家自然科學獎時,華羅庚的“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數論”、吳文俊的“示性類及示嵌類的研究”均獲一等獎,蘇步青的“K展空間和一般度量空間”獲二等獎。

到1966年,我國數學水平經過17年的努力,已接近當時的國際水平,出版和發表了數量較多、質量較高的論著,某些分支學科已經作出了相當出色的成就。

(三)低潮時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數學發展的低潮時期,不少數學研究機構被取消,研究人員流散,大學的數學係也是一片渙散,數學研究與其他學科一樣,幾乎處於停頓狀態。這使我國數學和國際水平本已縮小的差距又拉大了。

但是在這十年內,仍有少數人,不管風吹浪打,依然堅持數學研究,取得了世界一流水平的成就。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了世界領先的結果,一位英國數學家致函陳景潤,信中寫道:“您,推動了群山!”在古典的函數值分布論方麵,楊樂和張廣厚取得了一係列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侯振挺在《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一書中提出的“非保守群過程唯一性準則”,被國際上譽為“侯氏定理”,榮獲1978年度戴維遜獎;馮康從事的有限元方法研究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陸家羲徹底解決了組合數學中的“寇克曼序列”和“斯坦納序列”兩大世界著名難題。

在應用數學方麵,以華羅庚為首的數學工作者在全國積極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以蘇步青為首的數學工作者在上海江南造船廠結合船體放樣,開展的曲線奇點和拐點的理論及計算幾何的研究,都取得了顯著成績。此外,關肇直、秦元勳、周毓麟、李德元等在國防建設方麵做出了重大貢獻。

(四)發展時期(1977年至今)“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數學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呈現了百花爭豔、萬紫千紅的景象。1977年製定了新的數學發展規劃,恢複了全國數學會和各地數學分會,加強了基礎理論和應用數學的研究工作;《中國科學》《數學學報》《應用數學學報》及各大學的學報每年發表大量的優秀數學論文;中國學者在國外發表數學論文約每年300篇(1990年統計數字)。

1980年以前,中國數學家在國外出版的專著隻有6本,但據1990年統計,在國外已出版專著44本,另有10餘本在印刷中,若將約稿計算在內,則總數將近100本。國際上最負盛名的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36名數學家的選集,其中有三名華人:陳省身、華羅庚、許寶祿。這家出版社出版的數學叢書已收有三位中國青年數學家的著作:肖剛(華東師大,1137號)、時儉益(華東師大,1179號)、王小路(北京大學,1257號)。

1956年評定國家自然科學獎時,華羅庚的“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數論”、吳文俊的“示性類及示嵌類的研究”均獲一等獎,蘇步青的“K展空間和一般度量空間”獲二等獎。

到1966年,我國數學水平經過17年的努力,已接近當時的國際水平,出版和發表了數量較多、質量較高的論著,某些分支學科已經作出了相當出色的成就。

(三)低潮時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數學發展的低潮時期,不少數學研究機構被取消,研究人員流散,大學的數學係也是一片渙散,數學研究與其他學科一樣,幾乎處於停頓狀態。這使我國數學和國際水平本已縮小的差距又拉大了。

但是在這十年內,仍有少數人,不管風吹浪打,依然堅持數學研究,取得了世界一流水平的成就。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了世界領先的結果,一位英國數學家致函陳景潤,信中寫道:“您,推動了群山!”在古典的函數值分布論方麵,楊樂和張廣厚取得了一係列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侯振挺在《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一書中提出的“非保守群過程唯一性準則”,被國際上譽為“侯氏定理”,榮獲1978年度戴維遜獎;馮康從事的有限元方法研究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陸家羲徹底解決了組合數學中的“寇克曼序列”和“斯坦納序列”兩大世界著名難題。

在應用數學方麵,以華羅庚為首的數學工作者在全國積極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以蘇步青為首的數學工作者在上海江南造船廠結合船體放樣,開展的曲線奇點和拐點的理論及計算幾何的研究,都取得了顯著成績。此外,關肇直、秦元勳、周毓麟、李德元等在國防建設方麵做出了重大貢獻。

(四)發展時期(1977年至今)“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數學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呈現了百花爭豔、萬紫千紅的景象。1977年製定了新的數學發展規劃,恢複了全國數學會和各地數學分會,加強了基礎理論和應用數學的研究工作;《中國科學》《數學學報》《應用數學學報》及各大學的學報每年發表大量的優秀數學論文;中國學者在國外發表數學論文約每年300篇(1990年統計數字)。

1980年以前,中國數學家在國外出版的專著隻有6本,但據1990年統計,在國外已出版專著44本,另有10餘本在印刷中,若將約稿計算在內,則總數將近100本。國際上最負盛名的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36名數學家的選集,其中有三名華人:陳省身、華羅庚、許寶祿。這家出版社出版的數學叢書已收有三位中國青年數學家的著作:肖剛(華東師大,1137號)、時儉益(華東師大,1179號)、王小路(北京大學,1257號)。

我國在1956年、1982年、1987年、1989年共四次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各個自然科學學科共有394項成果獲獎,其中數學有39項。20世紀8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不少以數學家名字命名的數學獎,如“許寶祿統計數學獎”(1984)、“陳省身數學獎”(1985)、“華羅庚金杯獎”(1986)、“鍾家慶紀念基金”(1987)、“蘇步青數學教育獎”(1991)等。這些數學獎的設立,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現代數學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