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聽說書(1 / 2)

這是明崇禎十六年(1643)二月的一天。

南京莫愁湖畔,楊柳依依、春意盎然。

作為明朝的陪都,此時的南京依舊是一派歌舞升平、紙醉金迷的氣象。寓居此地的風流才子侯方域,正倚在臨湖的窗邊長籲短歎:那些尋歡作樂、醉生夢死之人,何曾想過國家的興衰存亡啊!

侯方域,字朝宗,原籍河南商丘,出身於名門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在朝廷做過大官,備受時人稱讚。受其父親影響,侯方域年少時便加入了複社——一個由繼承東林傳統的南北文士所組成的民間團體。

侯方域早年的詩文富麗華美,風格接近班固和宋玉;稍後又追求浩瀚之氣,十分崇拜韓愈和蘇軾。商丘在曆史上是一個文化名城,居住在這裏的侯方域得地利之便,曾時常在此呼朋喚友,飲酒作賦,盡展才華。

去年(1642),侯方域躊躇滿誌地來到南京參加科舉考試。沒料到,等待他的卻是名落孫山的結果。再加上戰爭頻仍,南北阻隔,已有很長時間沒能收到家中的來信。每每想到這些,一股惆悵之情便在他的心頭油然而生,久久揮之不去。

不知不覺,又到了每年的仲春時節。侯方域舉目遠眺,碧草連天,一望無際。可是戰爭還未結束,到處都是逃難的災民,連一個可以結伴還鄉的人都找不到。

“不要愁,不要愁!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侯方域自言自語,企圖給自己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隻是麵對現實境遇,他往往身不由己。幸好,還有陳定生、吳應箕這兩位複社好友,就住在相離不遠的地方。他們時常互相走訪,高談闊論,抒發心中煩悶。如此一來,侯方域心中的寂寞才稍稍得以排解。

侯方域今日早起,是要和朋友前去城西的天宮道觀共賞梅花。彼時,陳定生與吳應箕已在道觀附近等候。

“兄弟,你知道最近有關起義軍的消息嗎?”陳定生問道。

“昨日聽聞,起義軍打敗了官兵,節節勝利,快要攻入京城了”,吳應箕隨即轉向陳定生,悄聲說:“左良玉將軍把軍隊撤到了襄陽,現在中原已沒有可以掌控局麵的人。哎,此等國家大事,不宜過問,我們還是隻管欣賞這春日美景吧!”

說話間,侯方域也來到了兩人麵前,連忙問好:“二位仁兄,果然比我來得早啊,讓您們久等了!”

“沒關係,我們也是剛到沒多久!”吳應箕笑著說道。

“我已經派人去打掃道院了,並預備下了好酒,到時候咱們邊賞梅邊飲酒,豈不瀟灑自在!”陳定生話音剛落,家童過來傳話:“公子,今日賞花的人太多了,咱們來得遲了,還是回去吧。”

“怎麼來遲了?”陳定生十分詫異。

家童道:“是這樣,魏國公徐家的公子今日也在此請客賞梅,道院早已被客人占滿了,我們找不到一塊好地方了。”

聽罷此言,侯方域在一旁提議:“既然如此,咱們何不去秦淮河邊,一訪佳人?想必也一定十分有趣!”

吳應箕接言:“依我看,咱們不必跑那麼遠。不知道侯兄是否知道柳敬亭,此人說書絕妙至極,曾被許多名士賞識。我聽說他現今就住在附近,咱們何不前去聽他說書,以消減春日愁緒呢?”

陳定生表示讚同,可是侯方域卻怒氣衝衝地講道:“不就是那個柳麻子嘛,他最近做了奸詐小人阮胡子的門客,聽這樣的人說書,我看還是算了吧!”

“侯兄有所不知”,吳應箕笑了笑,然後說道,“阮胡子現在是苟且偷生,但心還不死,等待時機,以便興風作浪。我已經寫了一篇文章,揭發他的罪行。很多門客認清他的真麵目後,都毅然決然地離他而去,這柳麻子就是其中的一位,也是十分可敬之人呢!”

“原來如此!”侯方域吃驚道,“想不到還有柳敬亭這樣的豪傑,我們的確應該去會一會他。”

於是,三個人邊說邊行,朝著柳敬亭的住所走去,全然不顧道觀裏飄出的絲竹管弦之聲。讓別人去熱鬧吧,他們自有心向神往的趣事。

不一會兒,陳定生、吳應箕、侯方域三人就來到了柳敬亭的門前。家童前去敲門,大聲喊道:“柳麻子在家嗎?”陳定生連忙喝止了他:“柳敬亭是江湖上的名人,你應該稱他為柳相公才比較合適。”家童隨即改了口,再次敲門。隻見一位胡須花白、頭戴青帽、一襲深藍色長袍的老者開門相迎,此人便是說書人柳敬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