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2:潛蹤(1 / 2)

那裏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

在當時,為了搞清楚這些,年齡聽不小了的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製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準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李時珍在後來的文字中說及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紮縛炕幹。”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幹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致。李時珍了解藥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

正是因為這樣認真,那麼,李時珍在本草中提及的龍的參考價值也就大大地增加了真實性的存在感。

《本草綱目·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是也。龍的形象特點總結起來就是: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關於龍的叫聲,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這個恐怕也是有真實性作為依據的。

至少,下了一番功夫,並不是單純地以古人的文獻筆記,杜撰出來的。

醫家的筆記,有時候比文人騷客的記載更具有說服力吧。

如果龍是不存在的,那麼為何我們在無數典籍與報道中見到了它的身影,究竟是誰隱藏了他們?既然龍是不存在的,那麼為何十二生肖裏有十一種真實的生肖。

卻獨獨要用龍這個虛物代替其中之一?

既然龍是不存在的,為何古籍大多提到了它?

特別是《列仙傳》把古人養龍、乘龍的方法都告訴了我們。

小丫頭的話,伶牙俐齒,說得語速極快,讓人有一連串子彈出槍膛的感覺。

“你把傳說當了曆史了。”

二舅姥爺丁海山看小丫頭說起來來了興致,笑了笑,不得不打斷她說道:“這孩子,你是在背課本嗎,不會後來還說啥營口墜龍事件,龍吃人的照片吧。”

那裏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

在當時,為了搞清楚這些,年齡聽不小了的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製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準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李時珍在後來的文字中說及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紮縛炕幹。”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幹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致。李時珍了解藥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