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考慮,此三者皆為曾國藩建設湘軍時之切身體會得出來的,出自湘軍建設思想,與湘軍之“樸誠耐苦,但講實際,不事虛文”;事權專一,使將士們能各盡其才,縱橫得意;上下平時宜“恩誼相孚”,臨陣要“患難相顧”。另外,還有諸多項目整改,例如,馬隊不應雜於步隊,一隊不應增至十五人,而是保持在十人為佳等。
曾國藩之種種兵製,實際上是對當時直隸總督劉長佑始“練軍”之策的改進。“練軍”即是從綠營軍中挑選出精銳力量,按湘淮軍之規製進行改組,此即是湘淮軍組織形成上的創新,同時,也是晚清軍事組織的又一新形式,它標誌著綠營軍走向末路,為曾國藩之軍事規則座代替。曾國藩比劉長佑更進步,是因“練軍”將軍事內部精神與編製形式“參用勇營之意”,並更為明確和具體。但具體規章製度上,曾國藩未給出明確行文。為此,朝廷重臣們一致要求他給出一個具體落實方案,並由朝廷審核。八月下旬,曾國藩正式上奏朝廷,稱“用兵之道,隨地形隨賊勢而變”,“無一定之規,可泥之法。或古人著績之事,後人效之而無功;或今日致勝之方,異日狃之而反敗”。為此,曾國藩給出一營一事為例,湘、淮軍與“粵匪”、“撚匪”作戰時,所用之策皆不同。至此,曾國藩始終未給出一個具體方案,但他要求此定式不可有,隻能於湘軍規製基礎上進行一定變通,必能事半功倍,重振直隸之強盛。
醞釀日久,朝廷上下對曾國藩的期望更高,為了能穩定人心,獲得皇上之信任,曾國藩於同治九年(1870年)四月中旬,上奏朝廷,將一個完整的“練兵”營製擬了出來,並落實到具體細節上:新練步隊六營,駐軍古北口、正定及標兵駐地,共三千人。上年冬天成軍,各立營壘,認真操練,今年春間,古北口與正定之軍亦徙至保定拉練。後又新募四營馬隊,每營兩百五十人,共一千人馬。人稱“直隸練兵萬兩千人”,仍處於計劃之中,尚未落實。其酌定之章程,則具體到營級單位:“一營之製”、“營官自帶中哨之製”、“前後左右四哨之製”、“長夫之瀆”、“薪水口糧之製”、“棚帳之製”、“底餉練餉合領之製”、“挑募之製”、“出征加餉之製”、“統領之製”等事項。
因軍隊改為馬隊獨立成軍,曾國藩又製定出《馬隊章程》,共六條。步、馬各立其軍,獨立行事。此與之前的步、馬合營產生巨大差別,更為不同的是,在步、馬兩軍獨立運作,並製定各自章程同時,還在其後備注簡要的比較說明。與之前劉長佑之營製相較,曾國藩更堅持湘軍建設的基礎作用,製度上大為簡明,執行起來更得心應手。曾國藩對自己製定的營製欲一試身手,不想,天津爆發教案事件,朝廷著令曾國玲上行,於天津處理此案。於其中,曾國藩左右周旋,上下衝撞,被案件弄得焦頭爛額,身困其中。在未結案的情況下,他再被調任兩江總督,回金陵。此時,曾國藩渴於直隸一顯身手之祈願,終城泡影,隻能拱手將阿功名利祿讓於他的繼任者。
綜合考慮,此三者皆為曾國藩建設湘軍時之切身體會得出來的,出自湘軍建設思想,與湘軍之“樸誠耐苦,但講實際,不事虛文”;事權專一,使將士們能各盡其才,縱橫得意;上下平時宜“恩誼相孚”,臨陣要“患難相顧”。另外,還有諸多項目整改,例如,馬隊不應雜於步隊,一隊不應增至十五人,而是保持在十人為佳等。
曾國藩之種種兵製,實際上是對當時直隸總督劉長佑始“練軍”之策的改進。“練軍”即是從綠營軍中挑選出精銳力量,按湘淮軍之規製進行改組,此即是湘淮軍組織形成上的創新,同時,也是晚清軍事組織的又一新形式,它標誌著綠營軍走向末路,為曾國藩之軍事規則座代替。曾國藩比劉長佑更進步,是因“練軍”將軍事內部精神與編製形式“參用勇營之意”,並更為明確和具體。但具體規章製度上,曾國藩未給出明確行文。為此,朝廷重臣們一致要求他給出一個具體落實方案,並由朝廷審核。八月下旬,曾國藩正式上奏朝廷,稱“用兵之道,隨地形隨賊勢而變”,“無一定之規,可泥之法。或古人著績之事,後人效之而無功;或今日致勝之方,異日狃之而反敗”。為此,曾國藩給出一營一事為例,湘、淮軍與“粵匪”、“撚匪”作戰時,所用之策皆不同。至此,曾國藩始終未給出一個具體方案,但他要求此定式不可有,隻能於湘軍規製基礎上進行一定變通,必能事半功倍,重振直隸之強盛。
醞釀日久,朝廷上下對曾國藩的期望更高,為了能穩定人心,獲得皇上之信任,曾國藩於同治九年(1870年)四月中旬,上奏朝廷,將一個完整的“練兵”營製擬了出來,並落實到具體細節上:新練步隊六營,駐軍古北口、正定及標兵駐地,共三千人。上年冬天成軍,各立營壘,認真操練,今年春間,古北口與正定之軍亦徙至保定拉練。後又新募四營馬隊,每營兩百五十人,共一千人馬。人稱“直隸練兵萬兩千人”,仍處於計劃之中,尚未落實。其酌定之章程,則具體到營級單位:“一營之製”、“營官自帶中哨之製”、“前後左右四哨之製”、“長夫之瀆”、“薪水口糧之製”、“棚帳之製”、“底餉練餉合領之製”、“挑募之製”、“出征加餉之製”、“統領之製”等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