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轉

李商隱“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李商隱的啟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後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他的這位堂叔父想來也是位隱居的大儒,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李商隱回憶,回鄉後,這位叔父在經學、小學、古文、書法方麵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受他的影響,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他十六歲時,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今不存),便因擅長古文而得名。他獲得了一些士大夫的讚賞。這些士大夫中,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陽,結識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輩。

《唐才子傳》載:“令狐楚奇其才,使遊門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被這樣一位時任天平軍節度使又是當代大儒的貴人青睞,收為門生,義山也算是苦盡甘來、峰回路轉了。

令狐楚是李商隱求學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駢體文的專家,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對他十分器重,讓李商隱與其子令狐絢等交遊,親自授以今體(駢儷)章奏之學,並“歲給資裝,令隨計上都”,就是說,令狐楚不僅教授他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的家庭生活,後又聘其入幕為巡官,曾先後隨往鄆州、太原等地。

在令狐楚的悉心教導下,李商隱成為晚唐時期最重要駢體文作家之一。這種文體注重文辭的對偶,並使用大量典故,廣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隱作為一位駢體文的專家,為許多官員代筆起草過奏折、書信等文書。《舊唐書·文苑傳》說李商隱“尤善為誄奠之辭”。由於當時章奏中使用的駢體文,要求詞藻華麗,又要表述準確,因此對於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長寫作駢體文的李商隱,養成了用典的習慣,因此被認為這是他的詩歌中喜歡用典的原因。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對李商隱的駢體文評價很高,認為隻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駢體文就算全部遺失也不可惜。

李商隱由駢體文寫作的迅猛進步而獲得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借這種能力展開他的仕途。

在這幾年中,李商隱一麵積極應試,一麵努力學文,在科舉上雖一再失敗,但在寫作上則完成了由散向駢的轉變,此後他很少再寫散文。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調任京職,商隱離太原返鄉,曾入王屋山學道兩三年。這對其思想與創作產生一定影響。

在這一時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謝書》中,李商隱表達了對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躊躇滿誌:“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夜半傳書後,不羨王祥有佩刀。”

認識令狐楚是李商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但也正是由於這一段經曆,使得他一生都處於黨爭的政治漩渦中。從829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837令狐楚去世,他們一直保持著親密的關係,李商隱以謙卑誠懇的態度贏得了令狐楚的信任,令狐楚在病危之際讓李商隱代他撰寫遺表——這可是上呈給皇帝的政治遺言啊,由此可見令狐楚對李商隱的器重。令狐楚之子令狐綯在公元837年幫助二十六歲的李商隱得中進士。可以說,這時,他還是很順利的,直到他娶了王茂元之女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