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奪得大清最高政權的慈禧和恭親王很快就加緊了與洋人勾結的步伐,他們明顯傾向於“借師助剿”。
雖然李鴻章憑借手裏的1萬淮軍在上海能輕而易舉地立足,但他也需要聯盟,畢竟孤軍奮戰不是什麼好事。既然上麵有“借師助剿”的傾向,那麼和洋人聯合就不算是出格的行為了。
再說,這個世道,有奶便是娘。沒有人會可憐弱者。於是,李鴻章開始和美國人華爾的常勝軍相勾結,與外國列強結為聯盟。
曾國藩對於遠在上海的愛徒非常擔心,他教導李鴻章要同洋人搞好關係:“與洋人交際,其要有四語:曰言忠信,曰行篤行,曰會防不會剿,曰先疏後親。”
大意是說讓李鴻章在同洋人打交道時要以禮相待,恪守誠信,但是不要刻意向洋人示好,這樣會讓洋人看不起。在鎮壓太平軍時,要以防為主,不要一下子殲滅,在戰鬥中顯示自己的實力,等取得洋人的尊重後,也不能傲慢,要平易近人地與他們相處。
有了恩師的指點,再加上自己多年的經驗,李鴻章如魚得水,把上海以及周邊地區都牢牢地控製在了自己的手中。同時,李鴻章利用上海的富庶瘋狂地擴軍備戰,淮軍的數量一下子增加到四萬多人。
最後,淮軍在四月初六日(5月11日)攻占了常州,與天京外圍的湘軍取得了聯係。此時,左宗棠也占領了杭州。這樣的話,湘、淮、楚三軍結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麵,一個在安徽,一個在浙江,一個在江蘇,從三麵威脅著天京的安危,成為了太平天國的頭號死敵。曾國藩在江浙大約三年的經營終於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效。
在攻克安慶之後,曾國藩就一直把太平天國的老巢天京作為下一個目標。為了能夠一舉拿下天京,他命令曾國荃回家鄉繼續招兵買馬,以便進一步擴充吉字營。
所以,在救援浙江、上海的同時,曾國藩圍攻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的計劃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此次他仍然采用圍城打援的戰略。
如今,對天京的三麵合圍已經初步形成,曾國藩決定趁著大好形勢,集中優勢兵力,兵分五路,向天京挺進。
這五路大軍包括四支陸軍和長江水師。
四支陸軍包括:鮑超由寧國、廣德進攻為東路;多隆阿由廬州、全椒進攻為西路;曾國荃由蕪湖、太平進攻為南路;李續宜由鎮江進兵為北路。
這四路大軍以曾國荃的南路為主攻,其他三路的鮑超、多隆阿、李續宜也想得到攻克天京的首功,但沒辦法,實力在那裏擺著呢,這個時候可不是爭搶的時候,鬧不好,就把自己的小命砸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