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撚軍成了氣候(1 / 2)

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爾的第26代孫,這位親王為人剛愎跋扈,敢戰好殺。在太平天國晚期,清政府害怕曾國藩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造成尾大不掉的隱患,蓄意扶植僧格林沁與曾國藩相抗衡。1855年,僧格林沁因為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有功,晉封親王。他不僅功績突出,而且最主要的是自己人,如果能在剿滅撚軍中立功,那世人就不會認為我大清無人了。

於是,肩負著大清厚望的僧格林沁滿懷希望地走上了剿撚的不歸路。

雖然此前僧格林沁曾經打敗過撚軍,取得過一些成績,但經過整頓後的撚軍,戰鬥力空前提高,作戰靈活機動,來去如風,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撚軍了。

但僧格林沁卻不把太平軍加入撚軍當回事,與撚軍作戰時,依然運用“蠻牛戰術”,橫衝直撞,試圖尋找機會與撚軍決戰。但撚軍偏偏避其鋒芒,采用靈活機動的遊擊戰法挑戰清軍的耐性。僧格林沁恨得咬牙切齒,行軍打仗也變得心浮氣躁起來。

1864年秋冬之際,僧格林沁率領的清軍在湖北被撚軍牽著鼻子走,接連被撚軍打得損兵折將。這無疑是扇了慈禧太後一個耳光,堂堂正規軍竟然被一群毛賊弄得焦頭爛額,這不是被天下人恥笑嗎?大清國威何在?

不能再這麼發展下去了,於是,慈禧太後準備給僧格林沁找個幫手,不用猜,自然是非曾國藩莫屬。

可是消息一傳到了僧格林沁的耳朵裏,他是一萬個不願意,因為他和湘軍向來不和,如今要靠湘軍來給自己解圍,還不如讓自己撞死算了。

你那邊不樂意,我這邊還不願意呢。

再說,曾國藩一向厭惡這個驕橫暴虐的親王,躲他還來不及呢,更不想去湊熱鬧了。同治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曾國藩上書朝廷,以自己沒有能力指揮剿撚清軍為借口沒有服從朝廷的命令。

好,既然你本人不願意北上剿滅撚軍,那麼,派幾個手下去,總可以吧。

朝廷便又命曾國藩派湘軍部將到河南接受僧格林沁的調遣,曾國藩卻借口湘軍經過裁撤後,缺少能征善戰的將士而不派一兵一卒,他要坐看這個驕傲親王的失敗。

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5年5月18日),曾格林沁率一萬多清軍追擊東路撚軍賴文光、張崇禹部,追到山東曹州菏澤縣高樓寨,由於追的太猛,與清軍大部隊失去了聯係,陷入撚軍的伏擊圈,清軍全軍覆沒,僧格林沁也陣亡在疆場,終年55歲,一代蒙古將星就這樣隕落了。

在這場戰鬥中,撚軍大獲全勝,繳獲戰馬、軍械無數,聲勢空前浩大,縱橫山東、河南,威逼直隸、津京。

眼中釘被拔掉了,曾國藩發自內心的高興,可僧格林沁敗的如此之慘,卻出乎他的意料,他做夢也沒想到撚軍會有這麼強的戰鬥力。

死了的人可以永遠地安息了,可活著的人還得繼續活下去,繼續僧格林沁未完成的事情。曾國藩很快意識到,這其實對他是很不利的,因為僧格林沁一死,與撚軍作戰的任務很可能就會落在他的肩膀上。

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爾的第26代孫,這位親王為人剛愎跋扈,敢戰好殺。在太平天國晚期,清政府害怕曾國藩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造成尾大不掉的隱患,蓄意扶植僧格林沁與曾國藩相抗衡。1855年,僧格林沁因為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有功,晉封親王。他不僅功績突出,而且最主要的是自己人,如果能在剿滅撚軍中立功,那世人就不會認為我大清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