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8麵對失敗,不找借口
成功者麵對失敗時,從來不找任何借口,而失敗者卻總是處處尋找借口。
某公司員工在即將下崗的時候,怒氣衝衝地來到老板辦公室,抱怨老板從來都沒給過自己表現的機會。 “那麼你為什麼不自己去爭取呢?”老板問他。 “我曾經也爭取‘到一些東西’,但是我不認為那是一種讓我顯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他依然振振有詞。 “能告訴我具體情況嗎?” “前些日子,公司派我去外地營業部,但是我覺得像我這樣的年紀,還發配邊疆,豈不大材小用?” “為什麼你會認為這不是一次機會呢?” “難道你看不出來嗎?公司本部有那麼多職位,卻讓我去如此遙遠的地方。
我有心髒病,這一點公司所有的人都知道。”
其實,這位先生並沒有什麼心髒病,他隻是為自己不願遠行找一個借口而已。
一個遇事喜歡找借口推脫的人,在麵臨挑戰時,總會為自己沒能實現某個目標找出無數個理由。而成功者大都不善於也不需要找任何借口,因為他們能為自己的行為和目標負責,也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
一個人做事不可能一輩子一帆風順,就算沒有大失敗,也會有小失敗。而每個人麵對失敗的態度也都不一樣:有些人不把失敗當一回事,他們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也有人拚命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告訴自己,也告訴別人,他的失敗是因為別人扯了後腿、家人不幫忙,或是身體不好、運氣不佳等。總之,他們可以找出一大堆理由。
失敗者完全可以從自身的角度去研究失敗,如判斷能力、執行能力、管理能力等,因為事情是失敗者做的,決策是失敗者製訂的,失敗當然也就是失敗者造成的。因此,失敗者大可不必去找很多借口。即使找到了借口,那也不能挽回失敗者的失敗。
盡管有些失敗是來自於客觀因素,逃也逃不過,但還是不要找這種借口的好。
因為找借口會成為一種習慣,讓自己錯過探討真正原因的機會,這對日後的成功是毫無幫助的。
麵對失敗不找任何借口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因為這就仿佛是自己拿著刀割傷自己卻不理會一樣,但不這樣做又能如何?老是為失敗找借口,除了無助於自己的成長之外,也會造成別人對自己能力的不信任,最可怕的是這還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失敗都永遠無法翻身。
認清失敗,尋找出路
失敗並不可怕,怕的是身臨失敗之境卻毫無意識,甚至自以為勝,置身於人生的陷阱之中而不知,這才是人生的悲哀,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麵對可能出現的敗局,我們不能放之任之,因為這種敗局隻是一種可能,沒有必然性。所以,在可能失敗之前,我們必須先力求不失敗,或者力求少失敗。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意思是從前會打仗的人,先要造成不會被敵人打敗的條件,再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不會被敵人戰勝,主動權操縱在自己手中;能不能戰勝敵人,卻在於敵人。
縱觀古代的許多戰例,大凡軍隊出征之前,定當部署守土之兵;軍隊行進之時,必先安排斷後之將;兩軍交戰之後,均須防備對方晚上劫營。照此做法,兩軍對壘之時,有可勝之機則戰而勝之,無取勝之便也不會被敵人所乘而致落敗。
其實人生也是這個道理,你若想在政界脫穎而出,必須言不逾矩,行不忤法,否則授人以柄,難免前功盡棄,到時候縱有高才奇誌也是枉然。你若想在商界嶄露頭角,便不能過度負債或違法經營,否則或在商戰之中落馬,或在法紀麵前翻車。
即使做個靠薪水度日、憑手藝謀生的小百姓,也要潔身自好,不給人以可乘之機,以免惹下麻煩。
先為不敗後求勝,不僅是兵家保存自己、奪取勝利的謀略,同時也對人們求生存、圖發展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我們要想事業一帆風順,便應經常尋找自己在法律、經濟以及人際關係等方麵的可能致敗之處,並預加防範或及時補救,這樣才能使自己求勝的理想置於堅實的基礎之上,使理想之花結出勝利之果。
如果經過一番艱辛的拚搏,事業仍然成功無望,此時自己應進行深刻的分析,看看是主觀原因的影響還是客觀條件的製約,並采取相應的對策擺脫困境。 “對症下藥”與“另闖新路”,這是麵對敗局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前者立足於解決戰術上的問題,後者著眼於糾正戰略上的錯誤。麵對敗局究竟應選擇哪條路,這就全靠自己的分析與判斷了。
此外,要想戰勝失敗走向成功,你就必須認清失敗,並積極尋找出路。而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你得唱好三部曲:(1)超前思考,變不利為有利。人們辦事,一般都會碰到一些有利條件,也會遇見一些不利因素。此時,當事人便應超前思考,力爭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使事業增添勝算。例如《三國演義》裏,諸葛亮與周瑜想火攻曹操水軍,但冬季隻有西北風而無東南風,深知天文知識的諸葛亮正是利用這一點麻痹曹操,他算定甲子日開始將刮三天東南大風。屆時依計而行,結果火憑風勢,風助火威,孫劉聯軍的一把大火便大破曹軍於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