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壓力壓垮你(1 / 2)

認清壓力的麵目

壓力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情感體驗。根據“國際壓力研究院”的創辦人塞利博士的說法,老化隻是每一個人一生中的疤痕以及緊張的總和,亦即壓力的總和。

塞利教授在他的《生活壓力》一書中,對內在壓力帶來的巨大危險有精辟深入的研究。他說,壓力的殺傷力比我們周遭環境中產生的任何事物都要強大。

我們一同來看看壓力對我們的影響。

你一定聽別人說過他一早起來心情就不好,在接下來的一整天裏,什麼事都不對勁,情緒不好、別扭,連平常慣有的幽默感也不見了。

一早起來就心情不好的人,隻要有人願意聽他發牢騷,他一定會劈裏啪啦說上一大堆,諸如:

(1)我昨晚沒睡好,事實上,我幾乎沒睡著。

(2)我在床上翻來覆去七八個小時,真是累死了,可就是睡不好。

(3)我的脖子好痛,肩膀也好酸,但是還是睡不著。

(4)現在別叫我集中精神,我的注意力早就四分五裂。

(5)想到以上這些,我真想回到床上,把它們通通都忘掉。

但是幾乎沒有人能夠這麼幸運,回到床上就可以把一切都拋開。那些潛藏的因素總是困擾著你、妨礙著你、威脅著你,這些因素就叫做壓力源,是說也說不完的。譬如說,再過半小時就要開會了;電話響了;又有推銷員來按門鈴了;孩子上完芭蕾舞課,得去接她回來;報告已經遲交四天了;支票被退票等等。

了解壓力,認清壓力的麵目,它就不再那麼可怕。

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把壓力控製在可以紓解的範圍裏,如此我們的身心才能夠常保健康快樂。找出壓力的本質,對我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隻有找出壓力的本質,我們才能比較容易將它打倒。

實際上,壓力是一種認知,是在個人認為某種情況超出能力所能應付的範圍時產生的。

這項定義的關鍵在於“認知”這兩個字。我們常常認為壓力是外在的,一旦碰到了不如意的事情,就認為那是壓力。所以我們會犯一種基本的錯誤,就是隻注意外在因素。但事實上,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來自我們自己,是我們對壓力源的反應。因此我們應該往內心探索。

所有的壓力都對我們有害無利嗎?當然不是。適度而且在能夠紓解範圍之內的壓力,是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加亮麗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不斷地規劃長途旅行,運動健身,製訂人生目標,以及做各式各樣計劃的原因。壓力不是我們這一代才發明的。早在 19 世紀 80 年代,美國醫師皆爾德就已經有著作論述當代生活的壓力。他形容壓力足以讓人“神經耗竭”。

壓力研究領域的先驅塞利博士寫道:“了解壓力絕非為了逃避壓力,逃避壓力就跟逃避食物、運動一樣不合理。”塞利博士認為壓力是“人身體對於任何加諸其上的要求所產生的反應。”以此為前提,那麼任何事情,從接聽電話到失去抵押品的贖回權,都可稱為壓力。此一無所不包的定義,讓壓力成了人生的同義詞。

這麼說來,隻要是活在這世界上,就不可能完全逃避得了壓力。既然如此,我們與其做無謂的垂死掙紮,還不如勇敢地去麵對壓力,找出壓力源,然後想辦法克服它呢!

找出你的壓力源

你在生活中有沒有壓力?當然有。你擔心走在馬路上被老虎給吃了嗎?當然不是。那你擔心什麼呢?今天上班會不會遲到,回到家裏會不會跟家人溝通不良之類的,是生活中最常見也是最容易產生壓力的事情。

但無論你想象中的場麵糟糕到什麼程度,也不會誇張到出現“武鬆打虎”的場麵。雖然人們都很清楚這一點,然而體內的自律神經係統卻依然依照經驗法則來辦事,即使曆經了數百萬年的演化,也絲毫沒有改變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