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我想到了,很多情況下,親密關係裏存在的問題都會在其他場合得到解決。有位先生想創業,他的妻子堅決不同意,妻子先是用盡了各種角度、各種方法和老公懇切長聊,卻並沒有達到任何效果。後來,她開始和老公長久爭吵、冷戰,陷入僵局也在所不惜……直到她的閨密勸她一定要支持老公創業的時候,她才開始思考,開始分析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有位女士想買房,她的老公堅決不同意。她的老公多次和她聊天,無論說什麼對方都不肯聽,甚至發出了“不買房就離婚”的威脅。即便如此,這位老公還是沒有妥協。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這位老公的一位同事和他聊起他應該買房。聽他同事說話的時候,他像變了一個人,沒有任何反感,也不存在任何情緒,而是認真地和對方聊天,他思考自己是不是應該去支持自己的伴侶。
以上都不是戲劇化的演繹,而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究其根本,在於不涉及具體利益和權利爭奪的第三方,人們容易認為他是公正、無私、客觀的。從而,人們對第三方沒有抵觸,隻有信任。大家看到他們的時候就會想:“他為什麼這樣勸我呢?他的勸說對他自己是一定沒有什麼好處的,所以對方真的是有可能為我好,而不僅僅是為了說服我。”
齊女士買好了去國外度假的機票,可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她媽媽以傳統風俗為由,不允許她在中秋節這個應該團圓的日子外出旅行。她和自己的媽媽據理力爭,但是效果不好,眼看自己要遭遇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麵損失,她向自己的鄰居陳阿姨抱怨了這件事情。
沒想到陳阿姨和齊女士的媽媽簡簡單單聊了幾句話就把事情說通了。陳阿姨說:“聽說你家孩子想趁著假期去國外度假,真是有出息的孩子,趁著年輕多出去看看世界。你看看我們這個歲數,尤其是你我,腰腿還都不好,想去也沒那份心力了。”幾句話就解決了齊女士的困局。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當你的工作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難時,多想想有沒有第三方能夠幫助你。我曾經邀請一家企業合作項目,對方可考慮的對象實在太多,如何從這個局麵裏勝出,對方的身邊一定要有能夠幫助自己的朋友。
果然,其他人都找對方負責人的現任朋友幫助協調,而我找的是對方負責人的前任助理。最後發現,已經不在其位的員工發表的意見,被認為是中肯的,因為他是真正的不涉及利益的第三方。正如一些企業會特別願意傾聽離職的員工發表意見,而對在職員工的某些抗議的聲音充耳不聞。
最後,讓我們在聊不到出路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要完成一件個人之力所不能及之事,須善於借用外界的、他人的、團隊的力量,才能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