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侵華
1937年,日本蓄意挑起盧溝橋事變後,在軍部中央形成了強硬派與謹慎派兩大派別,[7]前者以陸軍大臣杉山元、軍事課長田中新一及參謀本部第3課課長武藤章等為代表,後者則以參謀本部第1部部長石原莞爾、陸軍省軍務課長柴山兼四郎等為代表。兩派對時局的分析迥異。強硬派認為,中國已是不堪一擊,隻要日本一出兵,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將其征服,正是最好的時機。而謹慎派則堅持認為,時機尚不成熟,由於日本須全力準備對蘇作戰,如貿然發起對中國的大舉進攻,有可能泥足深陷,這樣不僅不會取得良好的作戰效果,同時也有可能使對蘇作戰處於被動地位。
8月19日,東條英機在張北設立了混成旅團司令部,便於臨近指揮。東條英機采取慣用的“閃電戰術”,沿平綏線依次進攻南口、居庸關、懷來和張家口等軍事要地。這一地區的中國國民黨軍隊約3萬餘人,而東條兵團則隻有幾千人。但由於中國國民黨軍隊抵抗決心不足、守備虛弱。日軍憑恃機械化武器裝備瘋狂進攻,中國國民黨軍隊不得不節節退卻。8月22日,張北守軍國民黨軍劉汝明部被擊潰。
29日,張家口失守。張家口的失守,使得在南口一線抗擊日軍的中國國民黨軍隊湯恩伯部麵臨著腹背受敵的危險。於是,隻得收縮防線,隨著張家口和南口阻擊戰的失敗,察南地區再無屏障,日軍輕輕鬆鬆地將察哈爾全省納入其控製之下。
1938年5月,鼓吹三個月結束中國事變的陸相杉山元被趕出中央,由板垣征四郎取而代之,東條英機也取代梅津美治郎擔任陸軍次官。
1938年11月初,近衛文麿首相提出了“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口號,這實際就是日軍獨霸東亞的宣言。
1938年11月28日上午9點30分,在軍人會館召開的“陸軍管理事業主懇談會”上他大放厥詞,宣稱日本要“對蘇、中兩國同時作戰,同時也準備同英、美、法開戰”。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日本國內巨大震動。不僅對日本經濟界產生了強烈衝擊,致使東京的股票市場狂瀉,同時也令戰爭狂人雲集的軍部感到無法接受,紛紛指責其過於“輕率”。陸相板垣征四郎聲稱東條英機目的隻是想鼓勵日本軍需生產,這隻是一種宣傳的手段而已。壓力之下,這個上任剛剛半年的陸軍次官隻好灰溜溜地下了台,改任航空總監去了[8]。
但東條英機的野心並未因此而有半點收斂。1939年5月,諾門坎戰役爆發,又見東條英機上躥下跳。在此次戰役中,蘇聯紅軍和日軍都動用了大批現代化武器裝備,特別是飛機、坦克和裝甲車。然而,戰役的結果卻讓東條英機顏麵全無:在蘇聯紅軍的強大攻勢下,日軍再次遭到重創,參戰的主力部隊第23師團幾乎全軍覆沒,關東軍出動的兵力,死傷近1br3,重武器損失高達87%。就此,關東軍妄圖北進的野心隻得放棄。但東條英機卻並不吃虧,他將此役中陸軍航空兵的戰績無限誇大,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步步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