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拚死掙紮(1 / 2)

在歐洲,1939年9月,納粹德國軍隊向波蘭不宣而戰,引發法國、英國向納粹德國宣戰,標誌著綏靖政策的破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正式爆發。歐美列強放棄了將歐亞兩洲的法西斯國家力量引向蘇聯的企圖,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談的態度,支持中國國民政府進行抗戰。

在日本改變了侵華方針後,其軍事戰略也做了相應調整。第一,放棄速戰速決戰略,準備長期作戰。第二,明確規定軍事行動要服務於政略和謀略工作。第三,為減少消耗而限製戰爭規模和強度。在作戰範圍上,“如無重大必要不企圖擴大占領地區”,“力戒擴大缺乏準備的戰線”;在兵力上“為準備今後國際形勢的轉變,要在各方麵減少駐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戰形式上“進行小接觸”,隻是在“敵人集中兵力來攻擊時,及時予以反擊,消耗其戰鬥力”。第四,把軍事打擊的重心移向對付其後方的抗日遊擊戰。為盡早結束戰爭,日軍於1939年9月至1940年夏在正麵戰場上相繼發動了對長沙、桂南和宜昌的作戰,但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再次部分調整了對華戰略。其總體構想是:確保和穩定占領區,使之成為“大東亞戰爭”的總兵站基地,對國民政府繼續施加軍事壓力,削弱其抗戰力量,並以政略和謀略相結合,摧毀其繼續抗戰的企圖,然後利用“大東亞戰爭”的成果,促使國民政府屈服,實現侵略意圖。

薛嶽簡介

指揮長沙會戰的抗日將軍——薛嶽,又名仰嶽,1896年生於廣東省樂昌縣。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擔任孫中山警衛團的營長。後在國民革命軍李濟深第4軍任師長。1935年任貴陽綏靖主任,曾代理黔省主席。抗戰開始後,薛嶽主動請纓殺敵,率部參加了“八·一三”上海抗戰。1939年代理第9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指揮兩湖和江西部分地區對日作戰。

廣州、武漢相繼陷落後,粵漢間的湖南成為日本侵略者攻擊的主要目標。日軍在兩次攻占長沙均未得逞的情況下,於1941年12月23日,又以第40師團主力發動了第三次對長沙的進攻。

薛嶽總結前兩次會戰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一套利用湘北複雜地形,與日軍決戰的“天爐戰法”。日軍先乘大雨和夜色突破了中國軍隊前沿陣地,渡過新牆河,撲向汨羅江北,並與沿粵漢線南下的日軍第3師團會合後,很快攻至汨羅江南岸,進入中國軍隊預設之決戰區域。薛嶽向所部官兵下達手令:“第三次長沙會戰,關係國家存亡。嶽抱必死決心、必勝信念。”他要求“各集團軍總司令、軍、師長,務必確實掌握部隊,親往前線指揮,適時捕捉戰機,殲滅敵軍”。日軍第3師團在飛機支援下向長沙東南阿彌嶺等中方陣地發起了進攻。薛嶽下令第10軍李玉堂布下巷戰陣勢,守衛長沙市區。雙方在長沙東南郊展開激戰,拚死爭奪,幾乎所有據點都反複易手。日軍的攻勢受挫。

在歐洲,1939年9月,納粹德國軍隊向波蘭不宣而戰,引發法國、英國向納粹德國宣戰,標誌著綏靖政策的破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正式爆發。歐美列強放棄了將歐亞兩洲的法西斯國家力量引向蘇聯的企圖,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談的態度,支持中國國民政府進行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