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語的今天(1 / 3)

漢語的今天——怎麼看英文漢字混用?要不要保持漢語純潔性呢?2006年是《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發布五十周年。2006年3月31日至4月1日,由教育部、國家語委以及中國語言學會、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世界漢語教學學會、中國文字學會、全國漢語方言學會、中國辭書學會、中國語文報刊協會共同發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承辦的紀念會和“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學術研討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常委會議廳隆重召開。國務委員陳至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趙沁平及著名語言學家等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多年以來,在國際上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語言文字工作發言人的周有光老先生,對此早有精辟的闡述,他多次談到這個問題。最近,我們又拜訪了101歲的周有光先生。

主:你今天電話裏不是說有兩個問題嗎?我們談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

客:第一個問題,先聊聊近些年來,外來語,還有許多字母詞都到漢語裏來了。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

主:哦,這是不可避免的,這叫“洋涇浜”。“洋涇浜”最厲害是日本,日本文裏本來大部分都是“洋涇浜”。“電燈”,燈本來日本沒有的,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燈”日本話跟中國差不多的。後來呢就不行了,變成英文了,成日本英語了。日本呢,先吸收德語、荷蘭語,後來是英語。第二次大戰以後大量吸收英語,多到驚人。一個日本教授講笑話,“nihong”就是日本嗎,現在“nihong”沒有啦,隻剩一個“Japan”啦。(笑)假如仔細研究日本的語言,日本大部分的老詞都是中國去的,新的詞是歐洲去的,他自己的詞大概百分比少得不得了。這是一個好事情還是壞事情呢,至今有爭論。我們要維持漢字的純潔性,反對外來詞的侵略,這是沒有辦法的,要接受外來的文化,就要吸收外來的詞彙,這是必然的。所以我寫過一篇文章,我就講這個問題,可能在這裏麵。(翻書)

客:這個問題談完以後不再說了啊,爺爺,累了。

主:不不,沒關係,和你們聊天很高興。我寫了一篇文章叫《文化傳播和熟語翻譯》。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語言是不一樣的,文字也是不一樣的,“語言異聲,文字異形”。以後就相互學習,“書同文”以後就有了一個共同的“通語”。後來,到了漢朝末年,印度佛教傳進來了,對中國文化影響非常大。佛教傳進來,它不僅是一個宗教,不僅是幾個菩薩,它帶來的是印度的文化。首先是建築技術,中國人原本是不會造樓房的,造樓房是印度來的。中醫,我們去研究一下中醫,裏麵大部分是從印度來的,這個最近我才知道。文藝複興之前,印度文化是非常高的。文藝複興以後,就把印度甩在後邊了。印度對我們的語言影響很大。我們許多詞彙都是印度詞彙,我這篇文章裏麵就舉了許多例子。許多我們常用的詞彙,實際是印度來的。比如說運動員,有種子運動員,對吧?種子這個字是印度話翻譯過來的。我們常常說,我很煩惱,煩惱就是從印度來的。許多話都是從印度來的。中國話詞彙大多是單音節的詞,雙音節比較少。印度翻譯過來,單音節就不夠用了。大量的雙音節就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創造了許多新的詞來適應翻譯的需要。所以你說我們語言純潔,印度文化一來我們的語言就不純潔啦?這是第一個時期外來詞影響我們。

第二個時期是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大家都知道嚴複翻譯西洋書。他翻譯書很不容易,可是他翻譯的書後來大家都不看了,都看從日本翻譯過來的書了。譬如我們現在講“社會學”,這是從日本來的,嚴複翻譯是叫“群學”,sociology,翻譯得很好,可是現在沒有人用了。再比如“政治”、“經濟”這些詞,中國古代就有,不過不是現在這個意思。日本把它們借去用,用了以後中國又從出口轉內銷。外來詞分兩種,一種是音譯,這個很明顯;一種是意譯,用久了就不知道了。假如你抵抗外來詞,不用外來詞,那麼文化就不能進步了。所以要吸收外國文化,你不可能不吸收外國詞彙。

客:英文和漢字混在一起用。要不要保持漢語的純潔性,要不要規範呢?

主:純潔這兩個字,天下沒有純潔的,英文是世界上作用最大、流通最廣的,它是最不純潔的。沒有純潔的語言。規範是需要的,規範是按照客觀的情況來加工,不是根本改變,根本改變是不可能的。規範裏麵有不合理的東西,因為它已經成了習慣了,這個規範有它的限度,規範是必須要的。漢語的詞彙太不規範,這是需要規範的。比如說,一個potato有幾十種講法,我們北京人叫土豆,上海叫洋山芋,(笑)這麼多種叫法沒有必要,可以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