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近年來,漢字風波迭起,先有“廢簡複繁”之議,後有“漢字整形”之爭。
主:全球化時代,既要開創未來,又要繼承過去,漢字風波是時代思潮的流露。
客:大陸進行文字改革,台灣保持前期傳統,半個世紀分道揚鑣,彼此漸行漸遠。
主:今後可以開辟一條從“和而不同”到“和而趨同”的文字通道。
客:台灣想給正體字“申遺”。
主:漢字的字體有三類:1. 圖形體(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2. 筆畫體(隸書、楷書);3. 流線體(草書、行書)。多種字體,隻給楷書中的“正體字”申遺,範圍太狹隘了。最好擴大範圍,以全部字體為“申遺”對象。
客:政協委員們的“廢簡複繁”提案,主要理由是:1. 簡化字不便繼承古書;2. 電腦書寫繁體簡體同樣方便;3. “識繁寫簡”的傳統有利於兩岸趨同。這些理由,如何理解?
主:1. 古本《大學》,一開頭就有簡化字:“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一連五個簡化字“後”,古人早已用簡化字繼承古書了。2. 電腦處理文字,仍舊不能不學習手寫,簡化字在屏幕上閱讀醒目,這個優點不可忽視。3. 繁簡並用,一字兩體,費工費時,今天難於推行。這些問題,必須請教小學老師和心理學家們。
客:有人說,古今書籍如能字體相同,閱讀就方便了。
主:字體曆代變化。《論語》原用春秋“古文”書寫;古本失傳,漢代改寫成當時的字體;漢代發現“古本”(壁中書),隻有一位九十歲的老人還能認識,不久他去世了;後來,不幸古本又失傳了。後代人用後代字體改寫(改印)古書,這是無可厚非的曆史適應。不僅字體改用“後代體”,文體也改為“後代語”,就是白話文運動。
客:古書“今譯”好不好?有人認為歪曲了古書的古義。
主:一百多年前,我三歲,開始學唐詩,琅琅成誦,不懂意思。七歲進小學,老師用“口頭白話”翻譯古文,使我們能讀懂。到我進中學,課本上開始有“書麵白話”。“口頭白話”和“書麵白話”都是“今譯”。沒有“今譯”,古書無法讀懂。“今譯”是繼承古書的必由之路。
客:愛好書法的人都說,繁體優美,簡體粗俗。
主:王羲之《蘭亭序》,324字中有102個簡化字,占全文的1/3;歐陽詢《九成宮》,1019字中有164個簡化字,占全文的1/6。書法家喜歡寫簡化字,許多簡化字是古代書法家創造的。簡化無損於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