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之貴,可以從一個細節說明。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列強悍然把山東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回國內,北大的學生們群情激憤,最後決定發電報給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同時通電全國。可是通電實在太貴,學生們隻好你一塊、我一塊地湊份子,最後湊出近一千塊大洋,剛夠給全國報館發一次小規模的全國通電。執政府認定北大學生運動幕後肯定有人指使,理由很簡單:“窮學生怎麼可能負擔得起通電費用!”
在電話稀少,手機和互聯網壓根兒不存在的時代,電報本應是最快的聯絡方式。但對普通民眾而言,一封電報的速度並不等同於電流的速度。首先要在櫃台完成電報的書寫,然後電報部門發送電碼,接收方譯電,最後關鍵的一環還在於接收方到收件人的距離,這幾乎決定了電報是否能夠體現其速度。如果接收電報的部門距離收件人太遠,那就等同於發送一次紙質信件了。
清廷的洋務運動和立憲,采取的是混合方式:軍事上效仿德國,立法和行政效仿英國。在對科學毫無崇尚精神的國度,這種混合最後把清政府搞成了不倫不類的怪物。
19世紀下半葉,中國和土耳其成為亞洲最大的兩個軍火進口國。1868年,英國維克斯公司推銷員沃爾夫·列曼靠一口流利的漢語,獲得了清朝官員的信賴,成功說服中國軍隊買進一批“防衛”式轉輪機槍。這種機槍形同手搖紡車,看起來並不奇特。人力搖動暗含十二顆大口徑彈丸的大轉盤,彈丸對準槍管依次擊發。其實該槍的開火速度並不比普通步槍快多少,也顯得非常笨重。尤其是搖動龐大轉盤的士兵,必須有赫丘利之神力才行。在英國本土,這種機槍根本吸引不了皇家軍官們的目光,維克斯公司隻好拿它到國外創造“剩餘價值”。有趣的是,維克斯公司製造的防衛式機槍有兩種規格,分別使用方形子彈和圓形子彈。按照該公司的講解,圓形子彈用來對付基督徒,方形子彈對付異教徒,出售給中國的恰恰是後一種型號。
此時,歐洲人在用什麼武器呢?1866年克尼格累茨戰役,普魯士人擊敗了屢戰屢勝的奧地利軍隊,替代他們成為日耳曼戰士的主流成分。奧地利白衣軍隊的主要裝備為洛倫茲膛槍,射程精確到三百六十五米。1859年的對法戰爭證明,這種槍比來複槍好用。但是,這種膛槍的射擊速度僅為普魯士士兵使用的針槍的五分之一。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奧地利人認為,對方的槍開火率太高,會浪費子彈。普魯士人訓練士兵,要求他們等到敵人靠近時再開槍。
學者張鳴一度認為,甲午兵敗是因為開槍不準。他考據到,1920年,直皖大戰動用二十多萬兵力,打下來,真正傷亡的也就幾十人。在曆史上如此人數浩大的對戰中,也不是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低傷亡率。1212年托羅撒戰役,對陣雙方是西班牙和阿爾莫哈德王朝,後者軍隊中納西爾的柏柏爾人和安達盧西亞軍隊發生了嚴重衝突,安達盧西亞人突然全體叛逃,西班牙獲得大勝。為了紀念這場西班牙曆史上最偉大的民族戰爭,納西爾大帳入口處的巨型掛毯被送到了布爾格斯的拉斯·胡埃勒加斯修道院,懸掛至今。曆史學家宣稱,西班牙方麵僅僅傷亡了二十五至三十人。不論張鳴的考據是否精確,中國人對新科技的理解能力確實驚人的差。討伐張勳時,軍隊向張勳公館發射了百萬發子彈,但都是朝著天空開的,著彈點遠在兩英裏外,路人遭殃。因此莫理循曾向中國政府建議,軍隊幹脆恢複使用弓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