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懂天命,不可以成為君子;不懂禮義,不能立足於社會;不懂得分辨言語是非,不能了解別人。”
評點
《堯曰》共3章,主要內容是強調如何為政,再一次反映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策略。主要從兩個方麵論述了孔子的為政思想:一是從曆史的角度,以堯、舜、禹、湯承受天命,遵守中正之道,勤於政事的曆史事實為例來說明孔子的為政思想。孔子的為政理想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為實現這一理想,應該重視的是“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可以看出孔子對民的重視。二是從子張與孔子的對話中,論及當時的曆史形勢,如何治理政事,來表現孔子的治國之策。其具體做法是:推崇五種美德,摒除四種惡行,然而最終要知天命、知禮、知言。孔子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這又涉及到了孔子的哲學思想和天命觀。孔子的天命觀雖然有一定的曆史局限性,但“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還是有一定的正確性的。
3.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懂天命,不可以成為君子;不懂禮義,不能立足於社會;不懂得分辨言語是非,不能了解別人。”
評點
《堯曰》共3章,主要內容是強調如何為政,再一次反映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策略。主要從兩個方麵論述了孔子的為政思想:一是從曆史的角度,以堯、舜、禹、湯承受天命,遵守中正之道,勤於政事的曆史事實為例來說明孔子的為政思想。孔子的為政理想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為實現這一理想,應該重視的是“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可以看出孔子對民的重視。二是從子張與孔子的對話中,論及當時的曆史形勢,如何治理政事,來表現孔子的治國之策。其具體做法是:推崇五種美德,摒除四種惡行,然而最終要知天命、知禮、知言。孔子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這又涉及到了孔子的哲學思想和天命觀。孔子的天命觀雖然有一定的曆史局限性,但“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還是有一定的正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