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1 / 1)

“青春”力量

在日本政界醜聞頻出的狀況下,國民對政客極其反感。海部俊樹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上台的。

海部室第一位出生於昭和時代的首相,就任時隻有58歲,除了田中角榮外,他是戰後繼任首相最年輕的一位。少壯派登台,民眾普遍表示歡迎,並對他的執政充滿了期待。

海部1954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法學部,1960年當選眾議員。

他早年就受到了三木武夫的賞識,和竹下登和金丸信的關係網也存在十分密切的關係,很多人早已把他看作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竹下除了在福田、中曾根兩屆內閣擔任過文相之外沒有擔任閣僚的經驗。可以說海部的上台,正好是趕上了一個空當,這個空當裏代表派閥勢力的政客都被黨總裁的選舉拒之門外。當然,前首相竹下登對海部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海部唯一的弱點是,他不是一個堅定的人,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他的判斷。

日本不是孤立的,它的起伏總是圍繞著世界政局的動蕩,而展現出自己的發展軌跡。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

海部在應對這個問題上的態度顯得左右搖擺起來,首先他決定給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提供90億美元的巨額資金援助,並不參與軍事行動。

但是,美國政府和自民黨內一部人批判日本“隻拿錢不流汗”,要求日本派遣自衛隊做出“人員貢獻”。要知道自衛隊的職責隻是守衛日本本土的安全,如果派自衛隊出國就必須在立法上有所改變。而海部最初時也並不同意派遣自衛隊出國,但是在幹事長小澤一郎的慫恿下,他卻又轉向了派遣自衛隊。

1990年10月,海部內閣向國會提交了關於派遣自衛隊參加聯合國維和活動的法案(PKO)。由於法案內容含糊不清,政府回答質詢時又出現了邏輯混亂,加之輿論強烈反對自衛隊海外派兵,結果法案在眾院審議階段就被廢了。

此事之後,國民對海部的執政能力產生了懷疑。

1991年9月,他在眾議院提出了他最大的人生目標---政治改革三法案。

海部的改革方案是將中選舉製改為小選舉區與小比例代表並立。自民黨內部對這種改革的反對一直十分強烈。雖然在自民黨主導下進行審議,但是由於接連發生金權交易的醜聞,再加上社會輿論的不利倒向,這個議案未能在會期內完成,成為廢案。

對於議員們來說,選舉製度關係到他們每個人的政治生命,不得不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因此在最終階段就連自民黨內部的意見都沒有能統一,何談能夠通過議案呢?海部缺乏領導能力的事實從此暴露在世人麵前。

海部自知大勢已去,他本想以解散眾議員舉行大選,問信於民的方式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但由於包括竹下登在內的黨內各元老的反對而告罷,結果他既沒能解散眾院,也沒有宣布辭職,隻是退出了下屆總裁選舉,讓自己可以在首相之位上壽終正寢。

這又在一個側麵反映出了他缺乏政治領袖雷厲風行的魄力,這股“青春”力量,卻因為青澀的執政,讓人感到惋惜,日本也從此走向了一個低穀,而由自民黨一黨支配的首相大選,也即將謝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