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紀澤書·起行赴金陵(1 / 2)

叔父,曾驥雲(1807-1860),號高軒,無子,撫國華為嗣。曾驥雲一生不得功名,在家鄉主持家族事務。

四弟,曾國潢(1820-1886),原名國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捐監生出身。他比長兄曾國藩小九歲。長兄在外讀書做官,他擔負起教導其他幾個弟弟,幫父親料理家務的責任。曾國潢天資平庸,仕途不順,於是在家協助父親、叔父打理家族事務、教育幼弟、建祠修房。太平天國爆發後,他曾協辦團練,配合政府鎮壓。

六弟,曾國華,號溫甫,族中排行第六,從小過繼給叔父為子,科考隻中監生。鹹豐五年,湘軍被困江西,曾國華“倍道走武昌,乞師以拯兄難”,攻克鹹寧等六縣。曾國藩曾說:“使吾有生還之日,溫甫力也。”鹹豐十年,曾國華戰死三河鎮,清政府加贈他為太常寺卿、追贈通議大夫,入祀京師昭忠祠。

九弟,曾國荃(1824-1890),字沅浦,號叔純,又名子植,族中排行第九。曾國荃比曾國藩小13歲,史載“少年奇氣,倜儻不群”。鹹豐二年考取優貢。之後協助曾國藩對太平軍作戰,攻破天京。曾國荃不僅對於清政府功不可沒,對曾國藩的幫助也最大。曾國荃以破城有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後曆任陝西、山西巡撫,兩廣總督,光緒十年任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光緒十五年加太子太保銜,翌年卒於位,諡“忠襄”。

季弟,曾國葆(1829-1862),字季洪、又字事恒,曾家五兄弟年最幼者。曾國葆自幼體弱,讀書卻很用功。鹹豐三年,曾國葆協助兄長對太平軍作戰,鹹豐十一年與曾國荃合圍安慶,其後隨曾國荃圍攻天京,病死軍營。清政府追贈內閣學士,諡“靖毅”。

長子,曾紀澤(1839-1890),字劼剛,清代著名外交家。曾紀澤自幼受嚴格教育,通經史,工詩文,並精算術。及長,因受洋務運動影響,研究西方科學文化,有“學貫中西”之譽。他曾擔任清政府駐英、法、俄國大使,也是當時秉承“經世致用”新思維的知識分子。他力圖促進中國外交政策的改革,以及不平等條約之廢除。1880年曾紀澤兼任駐俄公使,赴莫斯科與俄國談判,通過堅韌的據理力爭,雙方簽署《中俄伊犁條約》(也就是俗稱的《改訂條約》),中國收回了伊犁九城的主權,以多付400萬盧布的代價,換回了兩萬多平方公裏的領土。

次子,曾紀鴻(1848-1881),字栗誠,數學家。曾紀鴻不熱衷於仕途而酷愛數學,並通天文、地理、輿圖諸學,主張學習西方,認為中國曆史悠久,數學已漸近失傳,而近三百年來,泰西各國反能推闡古法,翻陳出新,因此他學習西方語言文字,細心研究西方代數學,依據西方數學家尤拉的方法,加以改進,計算出圓周率值到100位的數碼。著有《對數評解》、《圓率考真圖解》、《粟布演草》等數學專著傳世。33歲即英年早逝。

叔父,曾驥雲(1807-1860),號高軒,無子,撫國華為嗣。曾驥雲一生不得功名,在家鄉主持家族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