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盡時方論定,封疆危日見才難:張居正遭清算之謎(1 / 3)

明神宗即位時還是一個10歲(虛歲)的孩子,皇太後把朝政交給了張居正的同時,也把教育小皇帝的責任交給了他。因此張居正身兼二職:首輔與帝師。小皇帝一切都仰賴張居正的輔佐,他對身材頎長、美髯及胸的長者既敬重又畏懼。一次明神宗在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之“勃”字讀作“背”音,張居正厲聲糾正:“當作勃字!”聲如雷鳴,嚇得神宗驚惶失措,在場的官員們無不大驚失聲。慈聖皇太後為了配合張居正,在宮中對神宗嚴加看管,動輒譴責:“使張先生聞,奈何!”神宗一聽此話,馬上變乖。可見在太後和皇帝的心目中,張居正的地位與威望無人可比。時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說:“(張居正輔政)宮府一體,百辟從風,相權之重,本朝罕儷,部臣拱手受成,比於威君嚴父,又有加焉。”張居正把內宮(皇帝)與外朝(政府)的事權集於一身,因此說他是明代權力最大的內閣首輔,並非言過其實。如此權勢顯赫的內閣首輔,部下當然要把他“比於威君嚴父”,成為他們爭相拍馬獻媚的對象,阿諛奉承之徒甚至向他贈送黃金製作的對聯,上麵寫道:

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

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

張居正號太嶽,把太嶽相公與大明天子相提並論,是頗有僭妄嫌疑的,張居正卻安之若素,流露出“我非相,乃攝也”的心態。

萬曆六年(1578)張居正離京歸葬老父,不僅有尚寶少卿和錦衣衛指揮等官員護送,戚繼光還派來了銃手與箭手作保鏢,而且他所乘坐的轎子是真定知府錢普特意趕製的,被人稱為“如同齋閣”。它的前半部是重軒(起居室),後半部是臥室,兩旁有走廊,童子在左右侍候,為之揮扇焚香。如此豪華至極的龐然大物當然不是八個人所能扛起來的,而是聞所未聞的“三十二抬”大轎,比皇帝的出巡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居正在回到江陵老家安葬亡父時,一天之內收到皇帝三道詔書,催促他早日返回京師,顯示了他在皇帝心目中須臾不可或缺的地位。湖廣地方官以為這是本地的無上光榮,特地為之建造“三詔亭”以資紀念。在隆重的慶賀典禮之後,張居正難免會有騎虎難下的感慨,他在給湖廣巡按朱璉的信中談起“三詔亭”,寫下了一段感慨而又意味深長的話:

作三詔亭,意甚厚,但異日時異勢殊,高台傾,曲池平,吾居一不能有,此不過十裏鋪上一接官亭耳,烏賭所謂三詔哉!蓋騎虎之勢自難中下,所以霍光、宇文護終於不免。

處在權勢頂峰的張居正明白一旦形勢變化,他連居所都成問題,三詔亭對他有何意義呢?於是他內心深處對“威權震主”的霍光與宇文護的悲劇下場物傷其類的敏感。

明神宗即位時還是一個10歲(虛歲)的孩子,皇太後把朝政交給了張居正的同時,也把教育小皇帝的責任交給了他。因此張居正身兼二職:首輔與帝師。小皇帝一切都仰賴張居正的輔佐,他對身材頎長、美髯及胸的長者既敬重又畏懼。一次明神宗在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之“勃”字讀作“背”音,張居正厲聲糾正:“當作勃字!”聲如雷鳴,嚇得神宗驚惶失措,在場的官員們無不大驚失聲。慈聖皇太後為了配合張居正,在宮中對神宗嚴加看管,動輒譴責:“使張先生聞,奈何!”神宗一聽此話,馬上變乖。可見在太後和皇帝的心目中,張居正的地位與威望無人可比。時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說:“(張居正輔政)宮府一體,百辟從風,相權之重,本朝罕儷,部臣拱手受成,比於威君嚴父,又有加焉。”張居正把內宮(皇帝)與外朝(政府)的事權集於一身,因此說他是明代權力最大的內閣首輔,並非言過其實。如此權勢顯赫的內閣首輔,部下當然要把他“比於威君嚴父”,成為他們爭相拍馬獻媚的對象,阿諛奉承之徒甚至向他贈送黃金製作的對聯,上麵寫道:

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

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

張居正號太嶽,把太嶽相公與大明天子相提並論,是頗有僭妄嫌疑的,張居正卻安之若素,流露出“我非相,乃攝也”的心態。

萬曆六年(1578)張居正離京歸葬老父,不僅有尚寶少卿和錦衣衛指揮等官員護送,戚繼光還派來了銃手與箭手作保鏢,而且他所乘坐的轎子是真定知府錢普特意趕製的,被人稱為“如同齋閣”。它的前半部是重軒(起居室),後半部是臥室,兩旁有走廊,童子在左右侍候,為之揮扇焚香。如此豪華至極的龐然大物當然不是八個人所能扛起來的,而是聞所未聞的“三十二抬”大轎,比皇帝的出巡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