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味道
蘇味道(648~705),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人。九歲即能成詩,二十歲中進士,後任鹹陽尉。深得吏部侍郎裴行儉器重,兩次以書記之職隨其征討突厥。聖曆初年官至宰相,頗得武後信任,共三次出任此職,前後共計七年。由於武後執政時期吏治嚴苛,蘇味道為官處事小心翼翼,有人蔑稱其為“蘇模棱”,後還因此得成語“模棱兩可”。中宗複辟後,因其曾依附於張易之兄弟,被罷黜宰相之職,貶為眉州刺史。五十八歲時卒於四川,後於欒城蘇邱安葬。身後有一子留居眉山,其後代中以“三蘇”最為出名。
正月十五日夜
【原文】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譯文】
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豔的花朵一般;由於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人潮洶湧,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豔抹,一麵走,一麵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隻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鑒賞】
本詩是對元宵佳節時長安城夜景的描寫。首聯以大氣的寫景開篇。早春雖無百花爭奇鬥豔,可城中點點花燈比起繁花並不遜色;燈光映入護城河中,有如繁星點點。詩人戲稱“星河”之上的橋為“星橋”,巧妙地描繪出花燈繁多,照亮黑夜的美麗景色。一“合”一“開”,以對比襯景色,構思巧妙。頷聯一“去”一“來”,寫出長安城車馬轔轔、熱鬧繁華之景。月光柔和灑下,花燈瑩瑩閃耀,街上人山人海,車馬絡繹不絕。明月、花燈照亮了整個都城,甚至能看清揚起的塵土。頸聯詩人在描寫完景物後,將視線轉回到人群中來,描寫了人們歡樂喜慶的心情:在這風清月白的良宵,街上的遊妓都打扮得十分豔麗,一邊走,一邊詠唱《梅花落》。
詩人以抒情的心理描寫結束全篇,言有盡而意無窮。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沒有了宵禁,出遊的人們意猶未盡,心中祈盼這熱鬧的元宵佳節不要就這樣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