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張若虛隻有兩首詩傳世,此詩是其中一首,可謂是流芳百世的佳作。

前十句寫景,描繪出的圖畫優雅生動,宏大豪邁。春江潮起與海麵相平,似乎是與大海相連一樣。明月出海上,月光灑下,波光粼粼,廣闊的大海上一片銀光,景色壯美。“生”字用得非常傳神,使明月和潮水顯得富有生命力,十分生動。月光隨春江流淌,每一處江水都覆滿月色,熠熠生輝。江水百轉千回繞過田野,月亮也將銀色的月光灑滿路過的花草樹木,仿佛一層白霜。在這美好的月光之下,天空中的“流霜”、河岸上的“白沙”,都像消失了一樣。詩人的描寫細致入微,將月光的顏色之美、廣闊之美傳達得淋漓盡致。所有的景物都染上了一層月色,整個世界如同沉浸在銀色的海洋中,靜謐而優美。

接下來的六句是詩人看到這等美麗景色後的思考。這樣的春江月色,是誰最早欣賞到江邊的明月?這明月又是從何時開始遍灑大地的?“代代”對“年年”,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一代一代地傳承,而明月卻一年一年地圓缺輪回,不曾改變。不知明月是否在等待什麼人,但她眼下的也隻有這川流不息的滾滾江水。

“白雲”四句,承接上文,描寫離別思念之情。眼前的白雲緩緩飄過,令人不禁想起離家的遊子,在這曾經送別的江邊,難免愁思更濃。是什麼人乘著扁舟漂泊異鄉?而人們的思念之情就隻能寄托於明月樓之上了嗎?“不勝愁”,可見愁情難以言表,“扁舟”與“明月樓”又有單薄、孤獨之意,將離情別緒表達到了極致。

後文分別敘述留在家中的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遊子的思念。

“可憐”八句寫家中婦人的思念之情。詩人以月亮擬人,月亮登上明月樓,並久久徘徊不肯離去,正是看到了樓中的離人,與自己同樣的孤獨,同樣的形單影隻。月光落在卷簾之上,怎樣卷起也難以除去;落在曾經為愛人搗衣的衣砧之上,即使用手掃去了卻仍然回來。“徘徊”二字將人的行為賦予月亮,十分生動,“卷”和“拂”兩個動詞滿含癡情哀怨。仰望明月,想到自己與愛人同在一輪明月的照耀下,卻難以互訴衷腸,隻盼能隨月光去到愛人身邊。後文是一個反襯:天上大雁飛去,然而終究飛不出月光所照之地;水中魚兒躍出水麵,卻隻是激起條條漣漪,終屬無用。而婦人的心情比之大雁、江魚有過之而無不及,更襯托出了婦人深切的思念。

最後八句描寫在外的遊子渴望歸家的思鄉之情。遊子昨夜夢到家鄉的美麗景色——深潭,落英,良辰美景卻無親人共賞。年華如同江水一樣,川流不息,一去不返,明月懸空,淒清寂寞。海上升騰的霧氣隱沒了落月、碣石,更隱沒了歸鄉的道路。以“沉沉”形容寂寞,令人心情更加沉重;以“無限”形容歸路,則更顯愁苦之情。看著眼前的美景,感慨又有幾人能隨月歸家。所有的情緒都隨月光搖落在江邊的樹上。“搖情”二字總括全篇,將所有感情傾瀉而出,令人感歎。

【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