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吐穀渾:古部落名,唐代曾長期入侵西北地區,此處指敵軍首領。

【譯文】

大漠中狂風怒吼,塵沙頓起,天色黯淡。一支隊伍半卷著紅旗出了營門,向敵營進軍。此時前方部隊傳來捷報:他們已在洮河北的夜戰中生擒敵首,取得大勝。

【鑒賞】

這是王昌齡《從軍行》係列詩中的第五首。本詩不是通過正麵描寫,而是通過細節,從側麵展開描寫表現戍邊戰士獲悉夜戰勝利的消息後的欣喜,彰顯了唐代軍事力量的強大,歌頌了精兵強將奮勇殺敵的逼人氣勢,同時又給人想象的空間,不愧為邊塞詩的力作。

前兩句寫邊境環境的糟糕及後方部隊的支援。“大漠風塵日色昏”並非指天色已晚,而是指滾滾風沙遮蓋了天日,指出了軍事條件的不利。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昆侖山、天山均為自西向東或向東南走向,於青海東部和河西走廊形成一個大收縮口,風力強勁,狂風一起便是黃沙蔽日。因而“大漠風塵”後緊接“日色昏”,邊疆之狀況得以充分顯現。“紅旗半卷出轅門”寫出後方支援之快、氣氛之壓抑。支援部隊半卷紅旗,挺出轅門,快步行進,一場近身肉搏戰已是一觸即發。

後方支援尚未到達,前方夜戰得勝的消息便已傳來,生擒敵首是何等的大快人心,令人振奮。情節急轉直下卻又合情合理,“已”字道盡了全軍上下的欣喜之情。

不同於其他詩對戰爭的表述,全詩沒有對戰場搏殺的慘烈描述,僅僅從側麵勾勒便好似讓人有親臨戰場之感,又有無盡的想象空間,詩人的寫作功力由此可見一斑。

塞下曲(其一)

【原文】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①道。出塞複入塞,處處黃蘆草。從來幽並②客,皆向沙場老。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③好。

【注釋】

①蕭關:關中四關之一,寧夏古關塞名。

②幽並:即幽州和並州。

③紫騮:駿馬。

【譯文】

蟬在寂靜的桑林中鳴叫,八月的蕭關道秋意襲人。出塞再入塞天氣已轉涼,關內關外處處蘆草枯黃。從古到今河北、山西的義士,皆以沙場為伴直到終老。莫學那沾沾自喜的遊俠兒,隻知道驕傲地炫耀駿馬。

【鑒賞】

詩人通過這樣一首邊塞樂府詩,表達了強烈的反戰思想。

悲鳴的蟬,凋落的桑葉,齊步行進在八月蕭關大道上的隊隊戍兵,都流露出悲涼蕭瑟之意。塞內外是由枯黃的蘆草覆蓋的蒼茫的原野,在秋風侵襲下透出刺骨的寒意。這四句詩是對邊塞景象的描寫,秋意濃濃,寒苦悲涼之意簡直透人心骨。

詩的後四句主要寫戍邊的情境。來自幽州和並州的勇士,青春年華都揮灑在邊疆戰場上;莫要像那些爭強好勝之人,隻知道炫耀自己的駿馬來顯現自己的勇猛。感慨與同情並發,奉勸好勝的青年人“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真情實意得以極盡地表達。“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相得益彰,抒發了詩人的悲壯情懷。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不顧戰士死活的戍邊政策的不滿和戰亡將士的沉重哀悼,帶有濃厚的反戰思想。

塞下曲(其二)

【原文】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①日未沒,黯黯②見臨洮③。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注釋】

①平沙:大沙漠。

②黯黯:同“暗暗”。

③臨洮:在今甘肅定西市西部,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秦長城西起點,因臨洮水而得名。

【譯文】

飲完戰馬度過秋天的江水,江水冰冷寒風似尖利鋼刀。無邊沙漠天邊殘日還未落,昏暗中隱約地能看見臨洮。想起昔日長城腳下鏖戰急,都說將士們當年的鬥誌高。從古到今這裏是黃沙彌漫,戰士的白骨在蒿草中亂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