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北去薊門的時間是開元十五年。開元二十年,他得知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便去幽燕希望為其供職,但沒能成功。開元二十一年之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負責邊關事務,開始時建立了不少戰功。但後來據《資治通鑒》所載,開元二十四年,張命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但“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另據《舊唐書》載,趙堪、白真陀羅二人於開元二十六年假借張守珪的命令,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最後兵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麵對開元二十四年後的兩次兵敗,高適頗有感觸,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該詩由三部分組成,以簡潔的筆墨描寫了一次戰役。前八句是第一部分,寫了出軍的性質和戰爭的發生地。該八句詩有幾個關鍵的地名——榆關、碣石、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後經曆的地方,將讀者的情緒帶入到戰爭的緊張氣氛中。
中間的八句是第二部分——戰爭的失敗。蕭條的邊境戰場上,剽悍的“胡騎”突擊過來。戰士們浴血奮戰,不顧生死。而那些不負責任的將領們此時卻在美人帳中享樂。如此鮮明的對比,指明了戰爭失敗的原因,那就是將領和士兵之間的不和諧。而這之後的陰鬱的邊塞景色——大漠窮秋、孤城落日,更是烘托出了兵敗後士兵們的悲涼心情。
第三部分是最後十二句,寫出了戰士們的悲慘結局。“鐵衣”和“少婦”兩聯對照著寫出了征人和思婦的思念之苦,離別的傷感在這種寫法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來,白天還是“殺氣三時作陣雲”,晚上就變成“寒聲一夜傳刁鬥”的描寫,讓人生發出誰將士兵們推向死亡的質疑。最後,詩人用兩聯令人回味無窮的感慨結束全篇。
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達了對戰士們的同情和對不負責任的將領的譴責。這主要是通過環境描寫和對比手法等實現的。這也賦予該詩一種悲壯激越的蒼涼之美。
該詩是邊塞詩中的著名篇章,被人們廣為傳誦。這緣於其磅礴的戰爭氣勢、悲壯的氛圍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同時,其和諧的音韻美和抑揚頓挫的節奏感也很吸引人。
別董大
【原文】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譯文】
黃沙蔽日,染黃了發出蒼白光芒的太陽。北風凜冽,大雪紛飛,鴻雁淒鳴。不要擔心前行路上找不到知己,放眼宇內有誰不認識你呢?
【鑒賞】
該詩是高適所寫的兩首《別董大》中的第一首,第二首是:“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這兩首詩都是為離別而作的詩,當時的大致情況是高適與董大重逢小聚之後又各奔他方。雖然當時詩人正處於無錢買酒的窘況中,但他在這首詩中沒有流露出絲毫愁鬱的情緒,相反倒有一種豪邁開闊的胸襟。
高適北去薊門的時間是開元十五年。開元二十年,他得知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便去幽燕希望為其供職,但沒能成功。開元二十一年之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負責邊關事務,開始時建立了不少戰功。但後來據《資治通鑒》所載,開元二十四年,張命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但“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另據《舊唐書》載,趙堪、白真陀羅二人於開元二十六年假借張守珪的命令,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最後兵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麵對開元二十四年後的兩次兵敗,高適頗有感觸,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該詩由三部分組成,以簡潔的筆墨描寫了一次戰役。前八句是第一部分,寫了出軍的性質和戰爭的發生地。該八句詩有幾個關鍵的地名——榆關、碣石、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後經曆的地方,將讀者的情緒帶入到戰爭的緊張氣氛中。
中間的八句是第二部分——戰爭的失敗。蕭條的邊境戰場上,剽悍的“胡騎”突擊過來。戰士們浴血奮戰,不顧生死。而那些不負責任的將領們此時卻在美人帳中享樂。如此鮮明的對比,指明了戰爭失敗的原因,那就是將領和士兵之間的不和諧。而這之後的陰鬱的邊塞景色——大漠窮秋、孤城落日,更是烘托出了兵敗後士兵們的悲涼心情。